一、工程概況
一、地質環境條件
1. 自然區域情況
2. 水文地質條件
公路沿線河流,均具有典型的山區河流水文特性。水利部門調查資料顯示,河流比降在1.5%~3%以上,在洪水期,水流流速可達6~8m/s。全線幾乎由村屯段路基、半填半挖、全挖方、高填方路基組成,地表水季節性明顯,表現為雨季流量大,流速快,水位高。半填半挖或挖方路基及高填方路基兩側或單側開挖坡面較陡,坡面土體松軟。
二、 地質災害類型和特點
(1) 邊坡經常出現坍塌、崩塌、滑動等災害。
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們在修建公路的過程中開挖路塹邊坡較陡,破壞土體平衡,減低山坡的支撐力量,使邊坡的支持力量減弱,山體失去了平衡,或受到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影響,使土壤、巖體的抗剪強度降低,此外土壤、巖體受到冰凍融化的反復作用,加快了裂縫的發展,使邊坡土體的穩定性降低。在風化作用、地震作用、氣溫的變化等也將使邊坡的穩定性受到影響。
(2) 河路段路基經常遭遇水毀。沿河路段路基經是半挖半填或全填方路基,填方多由開山土石方填筑。路基邊坡未做沖刷防護加固措施。在強降雨期間,洪水匯流時間短,流速快,水位高、流量大,而邊坡的填筑石料較小,坡度較陡,因此邊坡中石料被沖走后,大多就造成了路基坍塌現象。公路沿線河流產生的洪水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和重復性特點。在鶴大線的許多地方,由于原來標準較低,沒有有效的防護措施,導致在季節性洪水到來時抵御洪水能力越來越低。
(3) 在高填方段路基中,邊坡坡率不足,在坡面、坡腳處未設置有效防護措施,在雨季路基坡面、坡腳處沖刷嚴重,導致路基穩定性降低,部分路基沖刷破壞。
(4) 防護加固工程所處地基軟弱或基礎設置深度不夠,位置選擇不合理或河道位置變遷,不斷受到水流沖刷等導致的破壞,如擋土墻、駁岸等防護工程在不斷受到水流沖刷下基礎失穩或掏空,產生滑移、傾覆破壞。
(5) 原線排水設施不完善,邊溝過水斷面不足,上邊坡也未設置截水溝。這導致雨季路面匯水及村屯段路面匯水現象嚴重,雨季雨水攜帶泥沙,匯流沖毀路面、路基、附近橋涵、擋土墻等構造物,并且對道路兩側農田、房屋產生破壞。
(6) 橋、涵建成時間較早、設計標準較低,部分橋梁由于跨越河流時橋位不正及設計流量不足、跨徑不夠,就連50年一遇洪水標準也不能抵御,在洪水期間造成水毀。
(7) 部分橋涵基礎埋深較淺,受山洪沖刷,基礎外露。不加以處置,將使基礎失穩。
(8) 嶺區路段地下水位高,個別路段兩側邊溝較淺,路基內地下水排不出去,導致路面出水、翻漿。
三、 設計情況
在整個工程的實施過程中著重提高公路的抗災能力,依據設計,重點對高填路基、深挖路塹邊坡、沿河路段、橋涵和排水設施等多方面進行治理。在設計上采取的措施就是“引”、“排”、“護”、“擋”,能將水源引離路基的,盡早盡快的引離路基,不能引離路基的再采用加大加深邊溝、設置漿砌或干砌邊溝等將路基水排出路基,采取刷破、開挖碎落臺、截水溝、設置擋墻,護坡以及植物防護等形式穩定上下邊坡。對險橋危涵進行維修、改造。同時對路域環境進行綜合整治。
漿砌邊溝15162立方米/13342延米,泄水槽968立方米/35延米。橋涵底鋪砌439立方米/4道,過道涵14米/1道。盲溝碎石1786立方米,險橋維修改造318.2延長米/4座,改建涵洞49.5延長米/3道,更換欄桿2626米。植草30平方米,安裝鋼護欄16460米。四、工程實施情況
鶴大線老道排至金山鎮段災害防治工程與該段路面中修工程采取邀請招標的方式于2007年4月同步實施,由寬甸公路工程總隊、東港公路工程處、通達路面工程處及XX鴨綠江工程處四家單位施工。本著高度重視,精心組織,一流標準,爭創精品的總體要求,按照“安全、耐久、節約、和諧”的原則,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為方針,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通過主體工程的高標準建設,對公路災害防治采取綜合措施進行整治。使該路段的抗災能力、通行能力和行車安全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全面提高道路服務能力,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條件。
(1)、邊坡、邊溝。該路段位于山區,地形復雜,坡陡彎急,路面較窄。一是對邊坡坡度、巖石不穩定的路段進行削坡、清方,必要時輔以設置碎落臺、截水溝、矮擋土墻,并通過植物防護等方式遮蓋裸露巖石增加植被,達到減少水土流失,穩固邊坡的作用;二是曲線半徑較小的彎道內側加寬路基,開挖視距臺,輔以清理樹木和植草綠化等植物防護措施;三是上邊坡基本穩定但存在落石可能的路段砌筑路塹墻;四是邊坡采用草養。草養路基是一項投資較少、效果較好的抗災措施,還有美化公路、改善環境的作用。
(2)、沿河防護。沿河路段在盡可能不破壞原有景觀的前提,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沿線天然材料。采用石籠、丁壩、擋土墻、護坡等多種防護方式,確保路基穩定。
(3)、排水設施。原有縱向邊溝多為自然的土邊溝或巖石邊溝,在水流較大時極易沖刷甚至破壞路面,同時既不安全也不美觀。本次綜合整治明確路基排水以路側自然排水為主,本著因地制宜
的原則,結合地形、地貌分別設置了河卵石淺碟式邊溝、草皮邊溝、透水蓋板邊溝、干砌片石邊溝、一般漿砌片石邊溝或土邊溝等多種形式邊溝,邊溝形式力求與邊坡、自然環境相融合。地下水豐富路面反水、翻漿的路段加深加大邊溝,設置地下盲溝將水排出路基以外。(4)、橋、涵設施
對險橋危涵進行改造或進行維修加固處理。清理涵洞淤堵,確保排水通暢;根據實際情況增設洞口鋪砌與急流槽、跌水井,降低水能,切實提高公路抗災能力。同時為確保行車、行人安全,將全線橋梁的低欄更換為高欄。
這項工程雖然初見成效,但提高公路服務水平是無止境的。我們將繼續努力,將公路災害防治理念全面貫徹落實到今后的公路工程建設管理工作中,為社會提供良好的道路行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