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問答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如何有效管理是醫院的首要責任,那么你對醫院感染管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于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問答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問答一:
1.何謂醫院感染?
答: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處于潛伏期的感染。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于醫院感染。
2.何謂醫源性感染?
答:醫源性感染是指在醫療服務中,因病原體傳播引起的感染。
易引起醫源性感染的因素包括:多次進行侵襲性操作;使用消毒或滅菌不合格的醫療器械或設備;醫療環境污染嚴重,如物體表面、空氣、醫務人員的手等,輸入已被污染的藥品、血液或血液制品等;醫務人員的職業暴露等等。
3.根據病原體的來源不同,醫院感染可分為哪幾類?
答:醫院感染可根據病人在醫院中獲得病原體的來源不同,分為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
4.何謂外源性感染?
答:外源性感染又稱交叉感染,其病原體來自病人體外,如來自于其他病人、醫務人員、診療器械和醫院環境等。
5.何謂內源性感染?
答:內源性感染又稱自身感染,其病原體來自病人自身(皮膚、口咽、腸道、泌尿生殖道等)的常居菌或暫居菌。當人體免疫功能下降或體內微生態環境失衡時即可發生內源性感染。隨著醫院感染監控工作的深入,外源性感染已明顯減少,內源性感染則在增加,成為醫院感染的主要類型。
6.醫院感染流行病學哪些特點?
答:(1)感染鏈特點:外源性感染的傳播過程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環節,即感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2)發病形式:醫院感染多為散發性,有時可出現暴發流行。外源性感染的表現形式可為散發,也可為暴發。而內源性感染則呈散發形式。
(3)預防控制特點:大部分外源性感染是可以通過規范醫護人員診療操作、嚴格消毒滅菌及隔離等措施得到預防和控制的。
內源性感染的發生基于病人的基礎病、診療措施等多種因素,較難有效地預防和控制。但可以通過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及免疫抑制類藥物、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措施降低感染風險。
(4)科室分布特點:醫院感染多發生于醫院的高危科室,主要有各類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病房、神經外科、燒傷科、心胸外科,呼吸科、血液科和腎科病房等。
(5)感染部位分布特點:鑒于不同國家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不同,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的主要部位亦有所不同。在美國,主要感染部位為泌尿道、手術部位、下呼吸道及血流感染。而我國主要感染部位則為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手術部位感染,占整個醫院感染的80%以上。
7.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點科室/部門有哪些?
答: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點科室/部門是指醫院感染高發科室、對預防醫院感染具有重要作用的科室。如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病房(母嬰室)、移植病房、燒傷病房、手術室、產房、導管室、消毒供應中心、內鏡室、口腔科、血液凈化中心、感染性疾病科等。
8.醫院感染常見感染源有哪些?
答:醫院感染常見感染源主要有病人、帶菌者或自身感染、污染的醫療器械、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環境儲源等。
9.醫院感染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哪些?
答:醫院感染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接觸傳播-----是醫院感染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傳播途徑。包括直接接觸傳播和間接傳播。由接觸傳播的疾病常見的有腸道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皮膚感染等。
(2)飛沫傳播-----由飛沫傳播的疾病有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等。
(3)空氣傳播-----由空氣傳播的疾病常見的有肺結核、麻疹、水痘等。
10.哪些人群為醫院感染的易感人群?
答:醫院感染易感人群主要有:
(1)有嚴重基礎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腎病等患者。
(2)老年人及嬰幼兒患者。
(3)接受各種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如抗癌藥物、放療、免疫抑制劑等。
(4)長期接受抗菌藥物治療,造成體內微生態失衡的患者。
(5)接受各種侵襲性診療操作的患者。
11.醫院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答:(1)濫用抗菌藥物破壞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2)多次使用侵襲性操作;(3)環境污染嚴重,包括醫院中一切醫療用具、空氣、醫務人員的手,一切醫療器械的表面;
(4)易感人群:嬰兒、老人、大手術后、危重病人、慢性基礎病、原發病嚴重者、應用免疫抑制劑、放療或化療者。
12.何謂醫院感染管理?
答:醫院感染管理是針對診療活動中存在的醫源性感染及相關的危險因素運用相關理論與方法,總結醫院感染的發生規律,并為降低醫院感染而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的預防、診療和控制活動。
13.WHO于1986年向全球推薦有效預防醫院感染的五項措施是什么?
答:包括消毒、隔離、無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監測并通過監測進行感染控制的效果評價。
14. 醫院感染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有哪些?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艾滋病防治條例》、《消毒管理辦法》、《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醫療廢物分類目錄》、《醫療廢物專用包裝物、容器標準和警示標識規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2004年版)》、《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試行)》、《醫療機構口腔診療器械消毒技術操作規范》、《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醫院感染暴發報告及處置管理規范》、《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規范》、《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清洗消毒及滅菌效果監測標準》、《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醫院隔離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監測規范》、《醫療機構血液透析室管理規范》等等。
15.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由哪些人員組成?
答: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由醫院感染管理部門、醫務部門、護理部門、臨床科室、消毒供應室、手術室、臨床檢驗部門、藥事管理部門、設備管理部門、后勤管理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組成,主任委員由醫院院長或者主管醫療工作的副院長擔任。
16.醫院感染三級管理組織是哪些?
答:(1)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2)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和專職人員;(3)臨床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
17.根據醫療機構不同規模,應如何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組織?
答:醫療機構應根據其規模不同,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組織體系:
(1)住院床位總數在100張以上的醫院,應當設立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和獨立的醫院感染管理部門。
(2)住院床位總數在100張以下的醫院,應當指定分管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門。
(3)其他醫療機構應當有醫院感染管理專(兼)職人員。
(4)各臨床科室應當設立醫院感染管理小組。
18.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答: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
(1)成立醫院感染管理組織,明確職責,并根據國家相關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法規,結合醫院的實際情況,制定醫院感染管理規章制度。
(2)對醫療機構各類人員進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知識培訓。
(3)對醫院感染及其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監測、分析及反饋,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控制措施;及時發現和控制醫院感染暴發。
(4)落實醫院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嚴格清潔、消毒滅菌與隔離,加強無菌技術操作、消毒器械的管理、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的管理、醫療廢物的管理,以及規范醫院感染高危部門、環節和操作的管理等。
(5)開展醫務人員預防醫院感染的職業衛生防護工作。
19.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的職責是什么?
答:(1)認真貫徹醫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及技術規范、標準,制定本醫院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規章制度、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并監督實施;(2)根據預防醫院感染和衛生學要求,對本醫院的建筑設計、重點科室建設的基本標準、基本設施和工作流程進行審查并提出意見;(3)研究并確定本醫院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計劃,并對計劃的實施進行考核和評價;(4)研究并確定本醫院的醫院感染重點部門、重點環節、重點流程、危險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預措施,明確各有關部門、人員在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工作中的責任;(5)研究并制定本醫院發生醫院感染暴發及出現不明原因傳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體感染病例等事件時的控制預案;(6)建立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協調和解決有關醫院感染管理方面的問題;(7)根據本醫院病原體特點和耐藥現狀,配合藥事管理委員會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指導意見;(8)其他有關醫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p副標題e
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問答二:
20.臨床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應履行哪些職責?
答:臨床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由科主任、護士長及本科監控醫師、護士組成。其主要的職責是:
(1)根據本科室的工作特點,制定醫院感染相關制度,并組織實施。
(2)協助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開展醫院感染預防工作。
(3)對本科室感染病例進行監測,及時發現并上報醫院感染病例。
(4)指導、督促本科室醫務人員執行無菌操作技術、消毒隔離、職業防護等制度。
(5)負責本科室醫院感染知識宣教工作。
21.醫務人員在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中應履行哪些職責?
答:醫務人員是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的執行者,其主要職責是:
(1)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
(2)掌握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及時發現和上報醫院感染病例,并協助開展醫院感染流行趨勢的調查。
(3)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消毒隔離等規程,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
(4)參加醫院感染知識培訓,掌握職業安全防護方法。
22.醫務人員均應接受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嗎?
答:是的。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相關知識是一個合格的臨床醫務人員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因此,醫療機構應對全體工作人員包括醫院管理人員、醫生、護士、醫技人員和工勤人員等進行醫院感染管理相關法律法規、醫院感染管理相關工作規范和標準、專業技術知識的培訓。并對進修、實習、新上崗人員進行崗前培訓,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
23.醫院感染的報告制度有哪些?
答:(1)散發醫院感染病例診斷后在24小時內報告控感科,出現暴發流行趨勢應即時報告控感科。
(2)發現以下情形時,應當于1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同時向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①5例以上疑似醫院感染暴發;②3例以上醫院感染暴發。
(3)發生以下情形時,應當按照要求,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同時向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①10例以上的醫院感染暴發;②發生特殊病原體或者新發病原體的醫院感染;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響或者嚴重后果的醫院感染。
24.無明確潛伏期的感染如何判斷是否屬于醫院感染?
答:對于無明顯潛伏期的感染,規定入院48小時以后發生的感染才屬于醫院感染。
25.有明確潛伏期的感染如何判斷是否屬于醫院感染?
答:對于有明確潛伏期的感染,規定自病人入院時算起,超過平均潛伏期后發生的感染屬于醫院感染。
26.患者出院后發生的感染與住院期間接受的診療操作有關,屬于醫院感染嗎?
答:應該屬于醫院感染。如在住院期間接受侵入性診療操作,出院后出現相關部位感染而再次入院,該感染直接與上一次侵入性診療操作有關,屬于醫院感染。
27.住院期間,患者在原有感染基礎上出現新的感染,屬于醫院感染嗎?
答:患者住院期間在原有感染基礎上出現新的感染,應該屬于醫院感染??杀憩F位兩種情況:
(1)在原有感染基礎上出現新的其他部位感染(排除膿毒血癥所導致的遷徒新病灶)。
(2)在原感染已知病原體基礎上又分離出新的病原體(排除污染和原有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28.如何判斷新生兒發現的感染是否屬于醫院感染?
答: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和產后獲得的感染屬于醫院感染。而經胎盤獲得,出生后48小時以內發病的感染,如巨細胞病毒、弓形蟲感染等不屬于醫院感染。
29.患者住院期間,只要在皮膚黏膜開放性傷口分泌物中培養到細菌就可診療為醫院感染嗎?
答:不可以?;颊咴谧≡浩陂g,如果皮膚黏膜開放性傷口培養到細菌而無炎癥表現,這只是細菌定植,不屬于醫院感染。只有在皮膚黏膜開放性傷口分泌物中既培養到細菌,又有明顯局部炎癥表現,才能診斷為醫院感染。
30.醫務人員在醫院工作期間發生的感染屬于醫院感染嗎?
答:醫務人員在醫院工作期間發生的感染屬于醫院感染。
31.直接于燙傷等因素導致的局部炎癥表現屬于醫院感染嗎?
答:由創傷或非生物因子刺激而產生的炎癥表現,如燙傷、手術縫線刺激導致的輕微炎癥等不屬于醫院感染。
32.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住院期間急性發作屬于醫院感染嗎?
答: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住院期間的急性發作,不屬于醫院感染。
33.由于診療措施激活的潛在性感染屬于醫院感染嗎?
答:由于診療措施激活的潛在性感染,如皰疹病毒、結核桿菌感染等,屬于醫院感染。
34.呼吸機相關肺炎應如何診斷?
答:符合下述兩條之一即可診斷為呼吸機相關肺炎。
(1)病人施行人工機械通氣(MIV)治療后或解除MIV48小時內發生的肺部感染,患者出現粘痰、肺部濕羅音,并伴發熱,或白細胞總數和(或)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高,或X線顯示肺部有炎性浸潤性病變。
(2)病人在原有肺部感染基礎上施行MIV治療48小時以上,肺部又發生新的病原體感染,并經病原學證實。
35.何謂血管內導管相關性感染?
答:血管內導管相關性感染是指:帶有血管內導管或拔除導管48小時內患者出現的靜脈穿刺部位感染(局部紅腫或硬塊或有膿液排出),或隧道感染(沿導管皮下走行部位出現疼痛性、彌漫性紅斑),或血流感染(敗血癥或真菌血癥)等臨床表現。
36.如何診斷導管相關血流感染?
答:帶有血管內導管或者拔除血管內導管48小時內患者出現菌血癥或真菌血癥,并伴有發熱(>38℃)、寒戰或低血壓等感染表現,除血管導管外沒有其他明確的感染源。實驗室微生物學檢查顯示:從導管血和外周靜脈血,或從導管尖段和外周靜脈血培養出相同種類、相同藥敏結果的致病菌,即可診斷導管相關血流感染。
37.如何診斷輸血相關性感染?
答:常見輸血相關性感染病原體有肝炎病毒(乙、丙、丁、庚型等)、艾滋病病毒、巨細胞病毒、瘧原蟲、弓形體等。
診斷輸血相關性感染,必須同時符合下述三種情況:
(1)患者從輸血至發病,或從輸血至血液中出現病原免疫學標志物的時間超過該病原體感染的平均潛伏期。
(2)有證據證明,受血者受血前從未有過該種病原體感染,免疫學標志物陰性。
(3)有證據證實供血人員血液存在該感染性物質,如:血中查到病原體、免疫學標志物陽性、病原DNA或RNA陽性等。
38.何謂抗菌藥物相關性腹瀉?
答:抗菌藥物相關性腹瀉是指:近期曾應用或正在應用抗菌藥物期間出現的腸道菌群失調所致腹瀉性腸道疾病,包括由艱難梭菌引起的假膜腸炎。臨床表現為腹瀉或見斑塊條索狀偽膜,可合并發熱或腹瀉。周圍血白細胞可升高,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調或培養出有意義的優勢菌群。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見腸壁充血、水腫、出血,或見到2㎜~20mm灰黃(白)色斑塊偽膜。
39.手術部位感染共分哪幾種類型?
答:手術部位感染分為切口淺部組織感染、切口深部組織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40.切口淺部組織感染如何診斷?
答:手術后30天以內發生,僅累及切口皮膚或皮下組織,并符合下述條件之一即可診斷:
(1)切口淺部組織有化膿性液體。
(2)從切口淺部組織的液體或組織中培養出病原體。
(3)具有感染的癥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和觸疼,由外科醫生開放的切口淺層組織。
41.切口深部組織感染如何診斷?
答:無植入物者手術后30天以內、有植入物者手術后1年以內發生的與手術有關感染,累及筋膜和肌層的深部組織,并符合下述條件之一即可診斷:
(1)從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膿液,但膿液不是來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組織自行裂開或者由外科醫師開放的切口,有膿性分泌物或有發熱、局部疼痛等感染癥狀和體征。
(3)經直接檢查、再次手術探查、病理學或影像學檢查,發現切口深部組織膿腫或者其他感染證據。
42.醫院感染病原體的特點有哪些?
答:醫院感染病原體的特點主要有:
(1)以機會致病菌為主,如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腸球菌、克雷伯菌屬、白假絲酵母菌等。
(2)多為多重耐藥菌等。
(3)主要侵犯抵抗力低下的患者。
43.醫院感染常見多重耐藥菌有哪些?
答:醫院感染常見多種耐藥菌有:
(1)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2)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
(3)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細菌。
(4)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腸桿菌科細菌。
(5)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鮑曼不動桿菌。
(6)多重耐藥/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
看過“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問答“
上一篇:企業黨建工作的創新實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