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工業強縣”進程 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惠及十幾億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今后二十年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繪制了宏偉藍圖。作為元謀這樣一個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典型熱區農業縣,生產力不發達、工業化水平較低,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加快推進“工業強縣”步伐,加速工業化進程,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尤為重要。
一、加快推進“工業強縣”步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工業強縣”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現實需要。當前,我縣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準確把握經濟規律,科學合理地提出了“雙目標、雙支柱、雙動力”的經濟發展戰略思路,大力培植綠色產業和特色旅游業兩大支柱產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但同時,也暴露出制約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經濟結構調整難度大,一二三產業比例關系不合理,工業發展步伐緩慢,城鄉勞動力就業渠道不暢,就業壓力大,財政結構較單一,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等問題,嚴重困擾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面對嚴峻的發展形勢,圍繞產業建設,培強壯大工業經濟,推進工業化進程,千方百計整活現有企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二、元謀縣工業經濟發展概況 元謀縣工業從六十年代開始起步,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中,發展十分緩慢,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小。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元謀縣工業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以制糖、建筑建材、造紙、糧油、蔬菜脫水,飼料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工業物質基礎不斷增強。
特別是“八五”、“九五”期間,歷屆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在以制糖、建材、造紙為骨干產業的同時,還拓展了化肥、機械、采掘、飲料、加工等行業,工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使全縣國民生產總值得到了大幅度增長。“八五”末(1995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4.075億元,比“七五”末(1990年)增長 115.4%,年平均增長11.28%,地方財政收入年均以28%的速度遞增,1995年達2862萬元,比“七五”末增長243.16%。
至“九五”末的2000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6.1443億元,比“八五”末增長50.8%,財政收入5381萬元,比“八五”末增長88%。 進入新世紀,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企業競爭日趨激烈,國有企業機制不活、技術管理落后等弊端充分暴露,企業效益大幅度下滑,連年虧損,部分工業企業已到資不抵債的地步。
元謀糖廠、造紙廠破產,縣副食品廠,食品公司被兼并,元謀工業經濟陷入困境,全縣經濟發展勢單力薄,缺少強勁的支撐力。面對嚴峻的形勢,縣委政府不斷深化縣情認識,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步伐。
一是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合理采用兼并、重組、破產、出售、轉讓、股份合作等方式,轉換經營機制,積極幫助企業開辟新的發展路子,努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二是靈活運用產業政策,引導和鼓勵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和各種有實力的經濟實體在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后,從單一的服務行業中突破出來,尋求新的發展空間,積極投身農產品加工行業,實現“二次創業”。三是全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用豐富的資源優勢與外商攀親,用優越的社會環境與外商搭橋,用優厚的物質條件與外商合作,用誠實守信的原則與外商交心,千方百計引進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著力建設綠色食品加工園區,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
優勢的發揮,措施的落實,使全縣工業經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工加工產品少;低價值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三是信息渠道不暢,對市場缺乏系統跟蹤、深入的研究和預測,營銷網絡不夠健全,營銷方式較單一。
四是新產品、新設備及新技術研制開發滯后,創新能力弱。五是企業經營管理者素質與市場經濟要求不相適應,缺乏駕馭大市場的本領和管理現代企業的知識及能力。
(四)企業流動資金缺乏,融資難 由于企業規模小,基礎薄弱,普遍存在流動資金缺乏的問題。特別是在生產原料收購季節,流動資金緊缺的困難更為突出。
由于縣級財政困難,對企業扶持能力弱,加之,民間投融資渠道不暢,因此,要解決流動資金缺乏的問題,企業只能向銀行貸款。但隨著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金融監管不斷加強,要獲得貸款,必須提供相應抵押擔保,但部分企業又無可抵押之物。
同時,由于銀行貸款手續復雜,程序繁瑣,審批時間長,難以及時滿足企業資金需求。有的企業獲得貸款后,卻沒有認真分析研究資金投向,不注意資金的使用效益,致使投資未能獲得相應回報,不能按期還貸,影響了自身資信。
部分企業產品質量好,市場潛力大,但苦于資金不足,無法按計劃投入生產。
四、加快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從整體上盤活現有企業 要以改革企業產權制度為核心,深入調查研究,廣納群言,博采民智,因廠施策,分類指導,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從體制、機制的深度,解決和克服企業管理決策隨意、觀念陳舊、思想意識陜隘的問題,使企業發展獲得持續的動力。
要努力改變忽視管理、粗放經營的狀況,完善科學的決策和監督機制,促進管理升級。同時,要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加快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和運用,積極引進、開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以及新設備,不斷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樹立企業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優勝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只有讓優勢企業擴張壯大,讓劣勢企業“先死而后生”,才能從整體上搞活現有企業。要推動國有集體資產的科學、合理流動,通過流動使劣勢企業中閑置或低效運行的有效資產融入優勢企業和高效利用的行業,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增值作用。
改革劣勢企業,應立足于算活賬、大賬和長遠賬,主動配合好企業重組工作。推動資產重組,必須打破地域、行業界限,放開眼界,努力尋求優勢企業的合作,努力打造“聯合艦隊”,擴大經濟規模,共同應對市場風險。
只要有利于培植和增加稅源,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有利于提高企業職工收入,就應該積極爭取,不求所有,只求其活。
(二)貫徹“兩結合,一提高”思路,壯大個體私營工業企業 從統計部門提供的數據分析,2002年在國有、集體及股份合作制工業企業產值下降的情況下,個體私營工業企業卻創造了5498萬元的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企業增加值的70%,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因此,要把壯大個體私營工業企業作為推動全縣工業經濟發展的重點來抓。
當前要針對個體私營工業企業規模小、管理滯后、科技含量低、人員素質不高的狀況,按照“兩結合、一提高”的要求,壯大個體私營工業企業。一是要結合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改制的機遇,對部分扭虧無望、包袱沉重的國有集體企業采用兼并、破產、出售、轉讓等方式進行改革改制,不斷給鄉鎮企業個體私營工業企業騰空間,開辟新路。
二是結合全縣經濟發展戰略思路,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經濟從傳統單一的服務行業中突破出來,放心、放膽把資金投向創新性、開發性的農產品精深加工、貯藏保鮮、包裝運輸上來,有效開辟發展的新途徑和新領域。三是通過外出考察學習、專業院校進修等方式,有計劃的組織必要的市場經濟、高新技術、法律法規、業務
技能、管理知識的培訓,注重培訓質量和實效性,不斷提高個體私營企業管理者的素質。同時要幫助個體私營企業建章立制,沖破家族式經營管理的牢籠,著力引進人才和新的管理經驗,努力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
(三)突出重點,培強壯大農產品加工業 發展工業經濟,要在搞活、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靠一批項目和新產品來拉動工業經濟的增長。從目前來看,最具發展潛力和前景的是農產品加工業。
但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弱,對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拉動能力不強。要統一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各有關部門必須嚴格按照中央提出的“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思路,切實把培強做大龍頭企業作為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及財政增長的重要環節來抓。
要克服條塊分割、部門制約的體制性障礙,形成合力,培強做大龍頭企業。千方百計爭取省、州專項資金支持,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在科技創新,技改、新產品研制開發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要建立健全市場信息體系,及時準確地為龍頭企業收集、發布產品市場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服務。同時,要抓緊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及質量監測體系,規范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提高產業的質量和效益。
創新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戶以資金、土地、技術及勞力在企業和基地參股、入股,企業以利潤返還、產銷訂單及保護價收購等各種形式,逐步建立起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關系,增強企業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要緊緊抓住我縣綠色食品加工園區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的有利條件,充分發揮品牌效應,加大宣傳力度,切實抓好各項優惠政策措施的落實,吸引更多企業落戶園區,把農產品加工業做大做強。
(四)理順融資渠道,實現多渠道融資 要牢固樹立依靠信用求生存、求發展的意識,樹立守信企業新形象。積極探索建立個人信用擔保體系,推行“封閉式”貸款業務。
加強企業與金融部門的合作,建立銀行參與企業使用貸款過程和會計帳務進行全程監督的機制,對較大數額用款計劃實行審批。貸款產生效益后,銀行直接從貨款中按比例回收貸款。
同時,企業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克服陜隘的利益觀念,通過股權出讓,擴股增資等方式開辟新的融資渠道,解決資金緊缺的問題。
(五)加大監測力度,做好協調工作 各級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大對全縣工業經濟運行的監測力度,定期分析經濟運行情況,綜合運用各種調控手段,加強綜合協調工作,及時處理影響工業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和問題。同時,繼續抓好市場秩序整頓工作,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和制假、販假活動,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健康良好的社會環境。
上一篇:區直工委2007年工作要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