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與憂郁是分不開的,從來沒有無希望的憂慮,也沒有無憂慮的希望。
——拉羅什夫科
希望,憂慮。這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甚至有一些矛盾的詞匯,為什么說它是分不開的呢?我想,有一本書,它解開了我對這個問題的迷惑……
讀完了《魯濱孫漂流記》,當我合上書本之后,我想到了兩個詞,其中,第一個詞就是“希望”。我想,這不難理解,就像肖洛霍夫在書中說的那樣,“人是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著的。”魯濱孫相信自己的希望——重見光明,回到文明社會,才能夠在這個孤島上堅持生活28年之久。
然而,第二個詞,就是憂慮。正因為魯濱孫懷著希望,才會對這個希望產生憂慮,才會通過憂慮向自己的希望靠近——正因為他想生存,在生存是就必須有憂慮——他會對糧食問題產生憂慮,對生活問題產生憂慮,對安全問題產生憂慮……我想,正是因為魯濱孫一一解決了這些憂慮,才會向自己的希望邁進。
“沒有無希望的憂慮,也沒有無憂慮的希望。”是啊,這不僅是魯濱孫,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一樣的。
有了希望,就有憂慮。在生活中,處處充滿著希望,然而憂慮的出現,也是必然的。如果不克服,不解決憂慮,就永遠不會接近希望,不會實現夢想。所以,遇到憂慮,遇到困難,要絕不放棄自己的希望,才能點燃夢想之火,點亮希望之燈。
希望,憂慮。這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甚至有一些矛盾的詞匯,為什么說它是分不開的呢?我想,《魯濱孫漂流記》解開了我對這個問題的迷惑,也告訴了我如何去面對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