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端午節的傳說有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紀念屈原的傳說了。歌謠開篇,有意蘊,自然引出下文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身邊的一位賢臣。他憂國憂民,提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兵的好辦法。然而,楚懷王卻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將他流放到外地。他在流放過程中,寫下了許多流傳至今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簡單說明情況公元前278年,楚國京都被秦軍占領了。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在五月五日這天,在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之后,抱著一塊大石頭投汨羅江含恨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涌到江邊用各種方式紀念屈原。
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尸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后來人們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于是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了棕子。寫端午節來歷--紀念屈原的傳說在我的家鄉,端午節習俗有很多,“懸艾葉掛菖蒲”就是其中之一。家家戶戶都將艾葉菖蒲掛在門框上面,還有的擺在屋子中間。
心靈手巧的媽媽會在我的手上、腳上、脖子上系上五色線,還會給我織一個精致的小巧蛋網,里面裝上一個熟鴨蛋,往脖子上一戴,可真漂亮啊!我常會向小伙伴們炫耀。介紹自己家鄉端午的習俗“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希望端午節早點到來,讓我重溫那美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