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動計劃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落實北京市教育大會精神,根據《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結合中小學校、幼兒園、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德育工作實際,特制定《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動計劃(xx-2024年)》。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中央和北京市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和部署,圍繞建設“首善之區”和“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的實現,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以人為本、育人為本、德育為首。以培養符合“四有”新人標準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總體要求;以增強愛國情感、確立遠大志向、規范行為習慣、提高基本素質為主要任務;以培養具有基礎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感、民族精神、世界眼光和國際交往能力的新時代首都青少年為目標;以提高德育實效性為工作出發點,全面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目標:落實首都教育發展戰略,構建與首都教育相匹配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其標志為:注重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學生基礎文明素養得到明顯提高;全體教職員工全員育人、教育教學全過程育人的意識和氛圍進一步增強;學校為主導,充分發揮家庭、社區教育功能,廣泛吸收國內外有益教育經驗,德育資源實現有效整合;依法管理,立足建設,德育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為此,要努力打造五個平臺,搞好四個結合,構建三個體系,堅持四重一突出。五個平臺是:學科課程德育平臺;德育課程教學平臺;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平臺;行為規范教育平臺;社會綜合環境育人平臺。四個結合是:教育與教學相結合;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學校德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思想教育與管理、服務相結合。三個體系是:相互銜接的學校德育工作和評價體系;以廣大教師、德育工作者隊伍和領導體制為重點的組織領導體系;學校德育工作投入和保障體系。四重一突出是:重在建設;重在基礎;重在創新;重在實效;突出特色。
一、開展“情系奧運,文明禮儀伴我行”主題教育
全面實施《xx-2024年首都青少年學生“情系奧運,文明禮儀伴我行”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方案》,以“情系奧運,文明禮儀伴我行”為主題;以禮儀、禮貌、禮節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為重點內容;以唱響國歌、遵守規則、志愿服務為突破口;著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禮儀素養,把“文明禮儀伴我行”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作為加強與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實效的重要內容來抓。通過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使學校成為文明禮儀的宣傳和示范窗口,使學生成為文明禮儀行動的先鋒隊,為構建北京“首善之區”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為營造奧運會良好的人文環境做出貢獻。
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為重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落實“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制度,每年集中一段時間在中小學生中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堅持升降國旗制度,在中小學校唱響國歌,把升旗儀式、唱響國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2.培養中小學生十個文明形象
認真貫徹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范。
圍繞“情系奧運,文明禮儀伴我行”主題,每年選擇一個專題和重點內容作為突破口,力求文明禮儀教育實踐活動年年有突破,學生文明禮儀行為年年有進步。經過3年左右時間的努力,讓唱響國歌;尊敬師長;主動問好;不隨地吐痰;把紙屑扔進垃圾桶;不說臟話;公共場所,輕聲交談,右行禮讓;乘車購物,不擁不擠;觀看演出、比賽文明喝彩;遵守規則,走人行橫道,不闖紅燈等十個文明習慣伴隨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
3.學習奧林匹克知識,傳播奧林匹克精神
有計劃、有步驟地利用多種形式普及奧林匹克知識,傳播奧林匹克理想,塑造學生愛國自強、開放自信、熱忱友好、奮發向上的時代品格。
倡導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使中小學生成為奧林匹克精神的實踐者、傳播者和創造者。
4.提高學生的國際理解與交往能力
培養學生形成“我是世界中的中國人”的自我認同感,培育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結合國際禮儀教育、外語學習,引導中小學生掌握基本禮儀規范,提高國際理解與交往能力,懂得個人行為具有的全球性意義,形成在人類命運的共同職責中承擔責任的自覺意識。
二、實施學校課程的全員德育和全過程德育
全體教師都是德育工作者,全部教學活動都是德育的實施過程。充分發揮每位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作用,是落實全員德育和全過程德育的關鍵環節。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形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過程。
5.落實每位教師的育人責任,做到全員育人
每位教師應充分意識到自身言行的道德影響作用,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通過學習交流及跨學科研究活動,全面提升教師的情感、態度和知識、能力等專業水平,促進學科德育資源的整合利用。在教學過程中自覺體現各學科課程的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以及進取精神、科學精神、民主法制觀念、健康意識、環境意識等教育內容。
更多關于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動計劃的文章 >>到 學校工作計劃 欄目查看更多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