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只熊,原來住在動物園的一個籠子里,漸漸的,它長大了,人們給了他一個更大更舒適的新家,新家完工,熊被撞裝在籠子里提升到半空中,然后慢慢的放到新家草的草坪上,籠門打開了,熊慢慢地走出他度過的大半生的籠子,然而,那只熊依舊朝著以前散步的方向走去,行走的路線與他大部分時間走的不差分毫。現實生活也是一樣,我們要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以變制變,才能取得更好的生存環境。不能像這只熊,沒能從“籠子”里走出來,只能享受那狹小的空間作為新一代的小學生,我們要懂得如何適應環境,而不是等環境適應我們。
不能及時做出改變也可能導致失敗,不能一直呆在固有的觀念中,要隨時改變,二戰時法國沿岸的德軍防線,裝甲部隊未部在灘頭,就是沒能及時改變固有觀念而導致的失敗。書中的那只熊也是一樣,新家是如何舒適,但它沒能走出原有的籠子,沒能享受到新家帶來的樂趣,這是一種悲哀。這只熊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要從固有的觀念中走出來。這只熊就是典范,如果它再大膽一些,走出原來的籠子,新家就會出現在熊的面前,可以充分享受新家帶來的樂趣。大科學家牛頓寫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被認為是無懈可擊的數學典范,竟然犯了一個低級錯誤,300年來,人們一直相信他的理論,沒能從固有的觀念中走出來,從而導致貽誤百年。
有一則寓言故事,三條蜥蜴住在一片森林里,它們的命運卻不相同,只有一只蜥蜴活了下來,就是因為其余兩條蜥蜴不能及時改變,沒有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導致了失敗。我們要從它們身上吸取教訓,要學會隨機應變。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環境。
上一篇:讀《臭椿樹的“香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