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經過進化和自然選擇,其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幾乎接近完美,它們為人類的發明創造提供了靈感和源泉。人們在植物老師的啟示下,發明了許多有益的東西,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你注意到了嗎?水滴在碧綠的荷葉上會向珍珠一樣滾來滾去。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荷葉的表面有許多微小的突起物———乳突。用電子顯微鏡才可以觀察這些乳突。可以看到每個乳突的表面長有許多小顆粒。正是這些奇妙而有趣的微小突起,使得荷葉表面與雨珠的接觸面積有限。因此雨水落在荷葉上鋪不開滲不進,只能葉面上滾動。這樣,荷葉上的灰塵很容易被水滴帶走。科學家模仿荷葉的表面結構,生產出一些自潔產品,如防水、耐臟的建筑涂料和服裝面料等。
約瑟夫·莫尼哀是19世紀中期法國巴黎的一位普通花匠。他一直為一件事苦惱:花盆不夠結實,經常在搬運的過程中破碎。有一次,他又弄碎了一個花盆,花盆被摔得七零八碎,可泥土確報成一團,仍然保持著原狀。莫尼哀感到奇怪,便仔細的觀察這團花土。他發現根系縱橫交錯,相互勾連使松散的泥土報成了堅實的一團。于是,他仿造植物的根系,用細細的鋼筋編程花盆的形狀,然后連鋼筋里里外外都涂上水泥砂漿,制作出鋼筋混凝土花盆。讓他驚喜的是,這種花盆既不怕拉伸也不怕摔打,倍兒結實。
人們逐漸把鋼筋混凝土運用到建筑工程上,剛開始用它制臺階、鐵路的枕木、預制板等。后來又用它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蘇格蘭連芬南的鋼筋混凝土高架橋。從此,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工程界得到大規模的使用,開創了人類建筑史的新紀元。
植物有無窮的智慧,是我們的好老師。讓我們向默默無聞的植物老師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