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國慶節放假,我來到了奉化的爺爺奶奶家。因為爺爺曾經當過教師,我就采訪了他。
我問爺爺,改革開放30周年來家鄉的教育事業有什么變化。爺爺沉思片刻后,就滔滔不絕地說開了。
在30年前的1978年,爺爺剛好在自己家鄉的一所小山村學校教書。這個小山村雖然只有30多戶人家,但這里的干部群眾有著改天換地的決心,硬是打穿了山洞,造起了電站,成為爺爺家鄉有名的“大寨式”大隊。這里的村民對知識的期待和渴望,也讓爺爺記在心里。
小山村很窮,只有兩名教師。我爺爺是師范畢業的,還有女教師是初中畢業的回鄉知識青年(我也不知道,怎么當時候初中畢業就可以被稱為知識青年)。女老師教一、二年級復式班(復式班這個名詞我也是第一次聽說),我爺爺教三、四年級復式班,五年級學生就要到離村5里路的完小去讀書。學校教室非常簡陋,象村里的倉庫一樣,玻璃窗的玻璃也配不齊,玻璃碎了,就用尼龍紙遮蓋一下,根本做不到窗明幾凈;學生的課桌椅也破舊不堪,經常拿家里的竹椅子來充數;在下雨天或者陰天,教室里根本沒有日光燈,昏昏暗暗的,學生的視力受到嚴重影響。學生們穿的衣服也是打著補丁的,因為那時候老百姓解決的只能是溫飽問題啊。
老師上課時,用的只有一本教科書,沒有象樣的教學儀器設備。爺爺說,學校里的教學儀器唯一的是一面帶毛的大算盤,掛在黑板上給一、二年級學生上算術課用(那時候數學課叫算術課)。學生們得不到直觀的教學,老師只能照本宣讀,枯燥極了。上體育課沒有專門場地,只好利用小小的曬谷場,遇到農忙季節,村里老百姓要曬谷,體育課只能“放羊”,搞自由活動。爺爺說,由于教學條件差,師資水平低,教育質量當然不會高。當時,爺爺教書學校周圍6個小山村,沒出一個大學生。爺爺說,在他教書的小山村旁邊的一個村子,多年來好不容易出了一個中專生,村里群眾都把他當作“寶貝”似的。我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我爺爺是他們村里的第一個中專生,我爸爸是村里的第一個大學生。
現在可好啦,通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爺爺家鄉的教育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在他的家鄉,最漂亮的房子是學校,最優美的環境是學校,教學設備都齊全,師資水平大提高。大學生在爺爺家鄉比比皆是,可以說是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爺爺說這一切都應該歸功于改革開放的好政策,都應該歸功于黨和政府領導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爺爺笑了,我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