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在蘇魯交界的柘汪鎮(zhèn)。
很多年前的教室是土坯房,由于房子年久失修,屋頂上長滿茅草。教室門是兩扇黑乎乎的實木門,窗戶是帶有窗欞的木窗。上課時不能關教室門,要不室內光線太暗了,會影響上課。桌凳都是我們從自己家里搬來的,擺在教室里高矮不一,參差不齊。有的課桌一寫字還吱吱直響,危險十足。一至四年級只有兩間教室,一、三年級在一間教室,二、四年級在一間教室。老師也只有兩名,都要上復式班。上課時,老師要先預先布置好一個年級學生的作業(yè),才能給另一個年級進行新授。兩個年級之間互相影響是難免的。有時低年級的學生不注意聽自己要掌握的知識,卻把高年級的知識學會了。這種怪事讓今天的孩子們想一想,簡直就是笑話,不過,那時確實存在。老師上課只教授語文和數學兩科,其它科目是沒時間上的,要靠我們“自學”。
至于上課使用的教學工具,除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和一本教科書以外,別的幾乎就沒有什么了。有時老師上課拿把三角板、量角器來,下課后我們都會圍著它新鮮半天。每學期初交學費、書費的時候,總會有或多或少的幾個學生被老師催著,一趟趟地回家找父母要錢。最后,他們才紅著眼圈交上那一張張發(fā)皺的毛票。
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步深入,我國的經濟發(fā)展走上了快車道,人民生活一天天富裕起來,政府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家鄉(xiāng)的小學學堂也舊貌換新顏。以前的土坯房教室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磚瓦房,有的學生還搬進了新建的教學樓。校園里不再塵土飛揚,坑坑洼洼,而是四季常青,全部實現了硬化。小學生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使用著國家免費配備的課桌和凳子,讀著免費的教科書,接受著國家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再也沒有人為交不起學費、書費而犯愁。老師們也徹底與復式教學說再見。每個班至少配備了兩名教師,并且有了專職的音、體、美、科學、信息技術老師,對孩子們進行各方面的教育,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教學設備也不再只是課本、黑板、粉筆這“老三件”,錄音機、投影儀、電視機、VCD、多媒體等已成為老師上課必備的教具。
同樣是在蘇北的這個小鎮(zhèn),30年前孩子的小學生活和如今孩子們的小學生活,其變化怎能不讓人感慨?我又在暢想,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小鎮(zhèn)明天的教育會續(xù)寫新的、更輝煌的篇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