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憶中,我永遠忘不了村頭那口老水井。因為它代表了改革開放以來百姓生活日新月異變化的一個縮影。
聽奶奶講:30年前,在我們村北頭那口老水井,用她略微咸咸的井水滋潤哺育了一輩輩人,每天的清晨和黃昏,村民們便挑著一副副水桶來到井臺邊,在水桶上系上根繩子,放到井中左右擺動幾下后汲水,再費力地把水桶從水井中提上來,然后挑著彎成弓形的扁擔挑回到家里倒入水缸。我家距離水井有一里多路,往往一缸水打滿了,大人們都要來回挑四、五趟。
到了冬天,由于打水的人多,人們又不注意,打水時灑出的水在井臺的周圍厚厚地結了一層冰。一次,母親去井臺邊打水,腳不小心在冰上滑了一下,結果,不但把水桶掉到了井中,腿也摔腫了,最后,母親把水桶撈出來,忍著痛一瘸一拐地挑了半桶水回家,才4歲的大姐心疼地對母親說,等我長大了,我去挑水。。。。。這是老水井留給我的最深的印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了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鄉親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裕,這時,家家戶戶都在自己家里打了水井,安上了“磕頭機”,這雖然是一種機械式的汲水工具,但比起到井臺打水吃的方式還是省時、省勁兒多了,自此,村子里的露天老井便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時光腳步到了90年代,這時,鄉親的吃水方式也由用“壓水機”,變成了用電機和水泵汲水,只要合上電閘開關,人們便能毫不費勁地吃上水,但是,人們吃的仍然是略帶咸味的地下水。
近兩年,在新農村建設中,上級政府把村村通自來水工作放到了重要日程,村里的鄉親們已把清潔甘甜的自來水引到了廚房、衛生間,吃著放心,用著方便。村里通上自來水那天,已有80多歲高齡的奶奶,臉上的皺紋笑開了花:“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啊,今個兒咱也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幸福日子……”
水井的變遷,是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群眾生活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一個縮影,從這里人們不難感受到黨的富民政策給鄉村帶來的可喜變化,如今村中的老水井早已不復存在了,機械式的“磕頭機”也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它們的故事卻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已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中。
哦,家鄉的老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