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的一聲,村子里塵土飛揚。我們的祖房被拆了,將要豎起一座三層樓高的小洋房。
在二十一世紀里,這是屬于我的童年。在一個科技發達,信息齊全的世界里。我坐在三樓高的家里邊,在電腦前看著新上映的電影;在明亮的日光燈下做作業;晚上坐在床上美美地看著電視。
由于科技發達了,村子里的人們也都個個奔小康了。像我這種小孩在二十一世紀里,更是如小皇帝一般,“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這可真是優哉憂哉!
但我的爸爸媽媽的童年生活卻與我們截然不同。
將時間到退二十二年,回到媽媽的十三歲。
媽媽的童年生活存在于科技、訊息都不發達的一個年代。媽媽一家六口人只能擠在一間還是一間還是小平房的祖房里。而且只能在光線昏暗的煤油燈下看著一本翻過N遍的小人書。
在那個時代流行一句話:“老大新,老二舊,老三穿破爛”媽媽正處老三,并且當時的重男輕女思想非常嚴重,就因如此,媽媽每次過年時只能穿補過補的衣服。(而我們卻能穿上嶄新的衣服。)
也正是因為重男輕女思想,縫年過節時,家里有魚有肉時。媽媽不能動性先動筷,必須要在外公、大舅舅、二舅舅吃過后才能動筷。
那時,外公是個村委書記,但收入很低,再加上兩位舅舅體弱多病,家里生活更是拮據,因此,媽媽只讀到小學就退學了。(不像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一點都不珍惜學習。
我與媽媽的童年生活真是天差地別!通過這次比較,我深刻的認識到:與長輩相比較,我們的童年是非常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