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酬。墻外桃花墻內血,一般鮮艷一般紅。”這首詩是龍華精神的概括,是烈士精神的寫照。在那腥風血雨的年代,我們的二十四烈士被關進了龍華監獄。
監獄可以禁錮他們的自由,可禁錮不了他們為革命奮斗的心。在監獄里,李求實帶著鐐銬教同伴們識字,還向他們講解革命道理;胡也頻,他用革命的樂觀態度,打破了獄中的沉悶,大大地鼓舞了同志們的革命熱情……
敵人用高官厚祿利誘,用嚴刑拷打折磨,可這一些對我們的二十四烈士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因為他們是鋼鐵鑄成的人。1931年2月7日,二十四烈士英勇就義,蒼天哀悼烈士們,人民哀悼烈士們。讓我們記住這些烈士的名字: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實、柔石、殷夫、馮鏗……二十四烈士倒下了,可更多的烈士站了起來,方志敏、劉胡蘭、江姐……正是無數烈士前赴后繼的浴血奮戰,才有了我們新中國的誕生,才有了今日我們的幸福生活。
在我的家鄉椒江城的楓山下,長眠著解放一江山島烈士的英魂。走進烈士陵園,看著一塊塊小小的烈士墓碑,讀著一個個年輕的名字,我的思緒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年前,那硝煙彌漫的解放一江山島的戰場,一個個英雄的身影屹立在我的眼前。呂有庫,左肩中了四彈,小腹射穿,腸子外露,他倒下了嗎?沒有。
他用棉衣塞住了傷口,直到流完最后一滴血,打完最后一顆子彈,壯烈犧牲;賈永平,嚴重負傷使他再也不能直立行走,怎么辦呢?不能走,他就滾爬著前進,在犧牲前的一瞬間,拉響了爆破筒,自己的軀體與敵人的碉堡一同毀滅。還有楊洪芝、王正標、保錫明……當年,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椒江大地,今日,烈士的業績仍激勵著我們少年的心。一江精神和龍華精神一脈相承,一江烈士永垂千秋!
今天,改革開放的時代,多少共產黨人,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祖國的富強,任勞任怨,埋頭苦干,鞠躬盡瘁。許東倉,一位普普通通的河南省山村黨支部書記,卻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山村沒有路,他帶頭捐款,四處集資,苦干十年,修成了一條致富路;山村農民窮,他就首先在自家地里種起了中藥材,并把種植經驗傳授給村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長期超負荷的工作,他積勞成疾,在為村里搶修電線桿時突發心臟病去世。這件事是我剛從《焦點訪談》節目上看到的,看著看著,我流下了眼淚。許東倉,不正是我們新時代里用鋼鐵鑄成的人嗎?
我相信,我們的祖國將一定會更富裕,更強大,因為我們祖國有無數鋼鐵鑄成的人,新的時代,我們呼喚出現更多鋼鐵鑄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