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如一件古玩,越是久遠,越發珍貴;書,是一壺美酒,越是陳了,越發香醇。
在我國古典文學的閬苑里,就有許多這樣經久不衰的名著奇葩,《三國演義》就是其中之一。作者羅貫中用富有傳奇性的筆觸,描繪了自漢末到吳亡近百年的風起云涌。這九十余年間的滄桑變幻、龍爭虎斗,盡覽于一卷書中了。
四年級那年,我第一次捧起《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翻到第一頁,映入眼簾的便是一首小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豪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雅致,使我情不自禁地讀了下去。從開篇第一回《宴桃園豪杰三結義》到“劉關張之死”,這八十多回間,我的眼球一直在劉關張三兄弟身上,一直被他們的深重義氣感動著。隨著幾十年的南征北戰,他們的之間的感情由兄弟之義轉化為匡扶漢室的忠心,直至死方渝。全書是圍繞“忠義”二字展開的——這是《三國演義》給我的第一印象。
去年暑假,我再一次捧起那本厚厚的《三國演義》,又得到了新的感受和體驗。到第三十八回才登場的天才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諸葛亮讓我崇拜不已。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就連魯迅先生也感慨道:“諸葛多智而近妖。”他被譽為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又因為忠貞不渝被視為臣者的楷模。有誰會不以這樣的人為偶像呢?
上了六年級之后,我第三次重讀《三國演義》,又被曹操的深謀遠慮和雄才大略所吸引。以前一直認為他是一個老奸巨猾的人物,現在才發現他的軍事才能、政治眼光和文采都是極高的。看什么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又要二合為一——這也是閱讀給我的一大啟示吧。
從四年級到現在,我三次閱讀《三國演義》,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體驗,這算是名著特有的魅力吧!百讀不厭,常讀常新——這大概也正是《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水滸》這些名著,歷經千百年風雨滄桑仍舊如此受讀者喜愛的原因吧。正如蘇東坡所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只要我們善于讀書,一本好書是可以讀上一百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