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世界上時間是最公平的。時間對任何人都是一視同仁,既不慷慨地多施舍給哪一個人一秒,也不吝嗇地少給予哪個人一分。每人每天擁有的都是24個小時。然而在同樣的時間里,有的人能學到豐富的知識,有所收獲;有的人學到的東西卻少得可憐,甚至到老還一事無成。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人們對待時間的態度不同,有的珍惜,有的浪費。
四年級時,我在試卷上讀到的一篇文章——《時光老人和流浪漢》。文章主要講了一個流浪漢十分后悔小時侯虛度光陰,整日無所事事,到老都無所作為。于是,時光老人把流浪漢變回了小孩,可流浪漢重蹈覆轍,最后依然一事無成。兩年來,這篇文章一直浮現在我的腦海,它像一個警鐘,時刻告誡我,提醒我,抓緊每一天,每一秒,每一分。
古往今來,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很珍惜時間。宋代詩人陸游能做到“飯還未到還讀書”。雖然上飯菜的時間非常短暫,但陸游認為積少成多、持之以恒、聚沙成塔,把這短暫的時間運用起來,積累起來也能讀不少書了。魯迅先生也是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來學習的,革命導師列寧、毛澤東、周恩來都是珍惜時間的楷模。
而我們同學中的許多人沉迷于網絡游戲,整日烏煙瘴氣,或者像無頭蒼蠅似的亂逛。這是最要不得的,因為人生苦短,我們要多趁大好時光干一些有益的事,不要像流浪漢一樣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啊!
“男兒生身自有役,那得誤我少年時,莫等閑,白了少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