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被一陣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驚醒了。
我急忙起床,打開窗戶一看,天灰蒙蒙的,拉長了臉,,細雨如絲。樹上的鳥兒也唱起了悲傷的歌,垂柳低垂著頭,彎著腰,水順著柳條,一滴一滴落下來,好象悲傷的淚水。天空似乎讀懂了我們的心,也嘩嘩地流淚了。
人行道上,一群群人正急匆匆地走,拿著紙錢,燭,香去掃墓。哦,原來是清明節到了,我不由想到我們學過的杜牧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今天人們為什么那么匆忙,氣氛為什么那么凝重,悲傷呢?還是上網查一查吧。
在網上,我了解到了有關清明節的來歷。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逃亡國外,只有介子推等幾個衷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重耳很餓,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割下,給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國君,重賞了跟他一起流浪的大臣,就是忘了介子推。有大臣提醒重耳,重耳叫人去請介子推,結果到處找不到,聽說介子推逃進綿山了。重耳叫人放火燒山,燒死了介子推,當重耳找到介子推的尸體時,天上下起了蒙蒙細雨,好象在為介子推流淚。后人就把這一天叫清明。
望著遠處,墳頭上那幾束白花,以及香燭燃起的裊裊輕煙,我思緒萬千,這不正是人們對親人最好的思念嗎?
老師的話:孩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清明,讓我們再一次回憶逝去的親人,心中升騰起對他們的綿綿思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