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悠悠的中華歷史留下了許許多多寬容禮讓的故事。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里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后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墻,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后,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
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后,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以寬容之心度他人之過,做世上精彩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我們要學會寬容,做一個懂得寬容的人,選擇寬容,也就是選擇了關愛和溫暖,同時也選擇了人生的海闊天空。寬容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美德。寬容不是膽小怕事,而是海納百川的大度。寬容,即原諒他人的過錯,不耿耿于懷,不錙銖必較。
在遇到矛盾時,寬容往往比過激的報復更有效。當然,寬容更應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寬容本身也是一門學問,寬容不珍惜寬容的人,是濫情;寬容不值得寬容的人,是姑息;寬容不可饒恕的人,是放縱。所以,真正做到寬容,首先我們要明辨是非,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學會寬容。寬容不僅僅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對某件事的處理上,而且應升華為一種為人處事的態度。寬容的含義也不僅限于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關愛,而是對天地間所有生命的包容與博愛。天地如此寬廣,但還有比它更寬廣的東西——人心。讓我們學會寬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