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個讀書人叫陳正元,他看書看得特別快,一目十行,囫圇吞棗。他讀過的書一本又一本,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可是沒有留下什么印象。這使他十分苦惱,疑心自己是不是記憶不好。有一次,他向著名學者朱熹請教。朱熹詢問了他的讀書過程后,給了他一番忠告,說:“以后讀書不要只圖快,哪怕一句話,也要重復讀上多遍,總比一味往前趕效果好。讀書一定要用腦想,用心記。”
聽了朱熹的忠告,陳正元這才明白,他讀過的書之所以記不住,不是因為記性不好,而是讀書的目的不明確,方法不對頭。他把讀書多當成了目的,忽視了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匆忙草率地讀書,既不能消化書中的內容,又不能有重點地進行記憶,因此讀書的效果很差。陳正元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讀完一段書,就想想這段書講了些什么,有幾個重點,而且留心把重點的內容記住。經過日積月累,他終于成了一位有學識的人。
這篇文章述說的是陳正元讀書的事情,他原來讀書看的很快,因此他自己懷疑自己的記憶力不好,于是他向學者朱熹請教。朱熹在詢問了他的讀書過程后,給他了一番忠告,那就是讀書不能圖快,只有重復多讀,用腦想,用心記,讀書效果才會更好。陳正元聽了朱熹的忠告,明白不是因為自己的記憶力不好,而是自己讀書目的不明確,方法不對頭,所以讀書效果差,讀書不是目的,而是要對書籍的內容進行理解與記憶,這樣才對讀書達到最終的目的。
從此以后,他每讀書時,都想書里講了什么,有多少重點,并把重點內容記錄下來,通過日積月累,他成了一位有學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