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河是怎樣污染的》一文中,在提到污水處理的時候,特別強調了一個細節:淮南市田家庵三水廠為了使出水達標,加大了凈水劑的投放量。但是結果卻不如人意,凈化之后的水依然是黃褐色腥臭味的污水。徐剛不惜筆墨,寫這個細節所要強調的只有一句話:“凈水劑的作用是有限的,技術決不是萬能的。”徐剛用事實雄辯地證明了人可以污染一條河,但卻造不出一條河的悲哀,同時也給了“科技萬能論”強有力的一擊,給那些仰仗著科技而肆無忌憚地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們敲響了生態危機的警鐘。
徐剛不但用事實為自己的論點說話,而且還引用了權威機構的報道為自身的觀點論證。世界公認的兩個權威機構——美國國家科學院和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在1992年聯合發表的報告上說:“如果人口增長的預測是準確的話,如果這個星球上人類活動的模式再不改變的話,那么,科學和技術就可能阻止不了進一步的、不可逆轉的環境惡化。”可見,科學技術在阻止環境惡化,在解決環境危機和生態問題的面前能力是有限的。
從徐剛對于科學進步辯證的觀點以及對“科技萬能”的批判態度來看,徐剛認可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福祉。但是,徐剛更為關注科技進步和發展給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與破壞。徐剛踐行著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堅守著一個文學家的良心,密切關注著環境的現狀與未來,對現代文明所張揚的“科技至上主義”、“科技萬能論”、“科技樂觀主義”等論調進行了冷靜的剖析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