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達芬奇,到后印象派的名家梵高,再到西班牙的著名畫家畢加索,從中國的齊白石,到徐悲鴻,潘天壽。從古至今,中外的畫家數也數不清。而他們的作品流傳至今,成為名作賣出高昂的價格,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曾經被保過1億美元。(雖說藝術品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但是,正是他們的創造,才是我們能在今天觀賞那一幅幅驚世之作,從而感嘆。
誰都知道生于西班牙的畢加索是抽象,印象,野獸風格的主打人物,從不同藝術手法中吸取營養,并改造為自己的風格,保持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他一生藝術生涯中,作畫無數,創作了13500幅油畫或版畫和10萬件雕版以及3400幅書刊插畫,晚年還有大量的雕刻,陶器問世,成為了藝術品最多的畫家。但是,畢加索從小便愛好繪畫,14歲便打好了繪畫基礎,還在美術學院接受繪畫熏陶,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所以后來才創作了那麼多看不懂的畫作。
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達芬奇,也是繪畫能人,他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可謂是驚世之作,變化莫測,琢磨不透,凡是見過“她”的人,久久不能忘懷。但是達芬奇能有那些經典,也離不開他扎實的基本功,他畫雞蛋畫了不止1000個,最后他畫的雞蛋畫的栩栩如生,都好像能掉出畫紙來。
徐悲鴻是中國現代美術業的奠基者,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雖然出身貧寒,但自幼學畫,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范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并自修素描。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范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并自修素描。在他去世后,他的作品以及他搜集的畫作捐獻給了國家,真是一代名人。
這就是美術,靈魂的詮釋,品德于修養的提升,意志與耐心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