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故事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關于它的由來還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大夫叫屈原,他不僅是一個治理國家的人才,還是一個偉大的詩人。
當時,秦國把楚懷王抓走了,屈原建議楚懷王的兒子把大王救回來,但那時的楚國沒有秦國強大,怕打不過秦國,猶豫不決。有個小人嫉妒屈原受寵,就在楚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聽信了他的話,就把他流放到汩羅江那里了。不久,楚國被秦國打敗了。因為屈原是個很愛國的人,他心如刀割,就寫了一首《天問》的詩,決心和國家共存亡,于是抱著塊石頭跳入了汩羅江,結束了他的一生。當時,許多人為了救屈原,駕著船,向江里投飯團和肉丸,并向江里倒雄黃酒,防止魚蝦咬傷屈原的身體。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把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并在這天舉行賽龍舟、包粽子、喝雄黃酒等活動。
聽了這個故事,我被屈原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現在我們的生活非常地幸福,但我們深知它的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了也要做一個像屈原他們那樣的愛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