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周瑜這個人可倒了大霉了,被描寫成智短才拙,處處不如諸葛亮的人。但雖然這樣,仍能讓人看一個光彩照人的形象,從十五回出場,到五十七回病故,是一個風(fēng)流儒雅,瀟灑干練,卻有意氣用事、頭腦簡單的周瑜形象。周瑜的風(fēng)流儒雅,書中描寫不多,倒是蘇軾的那首《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的羽扇綸巾的形象深入人心。說到才干,訓(xùn)練了一流的水軍、用蔣干將計就計、用黃蓋苦用計、最后用火計破曹,這些都不用說了。
但書中為了襯托諸葛亮,對周瑜更多的是一些負(fù)面描寫。首先是對抗曹操上,寫周瑜是動機(jī)是狹隘的,是諸葛亮假稱曹操有意“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才使周瑜抗曹。
而且在赤壁之戰(zhàn)中,也僅是發(fā)揮了配角作用,處處落于諸葛亮的下風(fēng)。甚至在人品上也顯得心胸過于狹小,稍有不順就急得吐血,對才華高的諸葛亮嫉妒,下了殺心。同時,他的死亡也正是由于智力落后于人太多且心胸過狹所致,丟了勝利果實(shí),賠了夫人又拆兵,最后意想天開想賺對方,反而連命都喪了。
雖然這些與史實(shí)不符,但為了襯托諸葛亮,周瑜這個人物也只好如此“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