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東坡的這句詞不知是在幾百年前留下的,但每當一年中秋時,還是會有人不經意間提起。但惟有在明月下,才能讀懂這句詩的含義。
中秋節的月亮,格外明亮。在天際,房頂,樹梢,都像是披了件銀色外衣。我知道那是月光,月亮借著它在向我問好。我便抬頭望望天,忽然飄過一團云朵,遮住了月亮,它是在和我捉迷藏么?心一想,好像真是這樣。一會兒,月亮露出來了,一縷一縷云絲圍繞著它,好似嫦娥身上的緞帶。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又像是嫦娥在廣寒宮翩翩起舞。
我在這個被少時的李白喚作“白玉盤”的月亮上,好像果真看到玉兔在桂樹下搗藥,卻想不出它搗藥完成了之后是去給誰吃。又看到在桂樹旁盛開的鮮花和花海中的嫦娥……
這樣想著,拿起一塊媽媽遞給我的月餅,咬下一小口,頓時覺得心里甜滋滋的,再抬頭一望月亮,便望見那頑皮的云朵把月亮遮住一小塊,像我手中的月餅一樣。頓時心里一觸,原來月亮并不是掛在天空那么遙不可及,只要你肯想,它就在你身邊啊!
還沒來得及咽下月餅,四周忽然一片漆黑—皎潔的月光失蹤了?并不是,是這回,那月亮又再跟我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