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去樓下玩,碰見了一樓的甜甜小妹妹。
“姐姐!”她叫我。“甜甜,這幾天怎么沒見你出來玩呢?”我問甜甜,她回答說:“自從上了一年級后,媽媽好像變了,不停地讓我上補習班,什么小提琴呀,英語呀,作文呀全冒出來了。”“那你想上么?”我問。“當然不想了,每天上午7:00起床,然后就讀英語,讀一個小時后,就得上小提琴班,接著就是英語班,吃完午飯后就要在家練習小提琴,三點鐘上作文,晚上就要背《成語詞典》和《英語詞典》,媽媽還說以后還要上奧數班。”她回答說。
“甜甜,該拉小提琴了!”甜甜的媽媽拿著根棍子出來,叫甜甜回去。
“我該回去了!”甜甜說,“媽媽每次只讓我玩5分鐘!”“不能多玩一會兒嗎?”“當然不行了,媽媽會打我的!”于是甜甜一邊走,一邊回頭看看我,眼里還含著眼淚。
說起這件事,讓我想起了一篇文章:《鄭人愛魚》。
是說:有一個鄭國人,非常喜歡魚,他用各種辦法把魚抓回來,放養在院子的盆子里。
這些魚被抓的過程中酒已經掙扎得筋疲力盡了,盆中又少氧,所以,沒過多久,魚游起來就有氣無力了,虛弱不堪。這個鄭國人一會兒把魚拿起來細細觀察,自語道:“這與沒受傷吧?”一會兒把魚撈起來捧在手心間,“魚兒肚子不餓吧?”然后再投食進去喂。旁人見狀,就勸告他:“魚在江中才能活,你把它放在小盆里,一天到晚捧來捧去,還口口聲聲說愛魚,你這樣,魚非死不可。”
鄭人不聽,結果不出三天,魚就死了個干干凈凈。鄭人后悔不已。
鄭人愛魚,恰是害魚,不給魚適當的環境生長,把魚折騰得死去活來,還以為自己是為魚著想。
社會上也有著這樣的家長,不考慮實際情況,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安排孩子的學習,盼望著孩子有著成龍成鳳的一天,還以為這樣子是為孩子著想。
其實這種思想才是真正地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