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原向學卻思欲,本守律而越矩。此余之大殤,遂作此文,兼平若水心。
予嘗遇一池,方圓僅五丈不足。雜草生,底淤濁泥。然池水清冽亦然,且無沉鱗擾其幽雅。時有微風輕拂,漣漪微漾,浮光躍金,終復于靜。
此水遠去人間,處眾人煙火外,實為世外桃源。余知天下事起止因緣,轉瞬輒失,故行至岸湄,坐于曦下,面池而以靜對之。暖慰人心且淡慵,潭幽凝神悟乾坤。忽疑淺泊似淵,善淵而無底;又似一太極圖,陰陽相協,包眾生之鄙相。欲取塵世之心,濯以此,與之同體。遂閉目靜心而思,覺天地盡于足下。
俄頃心弦略吟,蓋晴日共雨哉——世事本如此。思近日身居墨池,得天水祛疾,故同其齊享此禮。唯見天水入池即無影,蕩清波而分秒已。安得此水千萬池,渡人紅塵仿周連。
日移二厘,雨止。回首看身,盡浥,周遭物皆如此。唯淺泊未動,清澈如舊,靜如處子。賦語巖上,曰:“來去不攜金玉欲,何必苦愁己無有。萬物風塵皆身外,安使情欲擾心平。”念知己已于眼前,心大欣,復閉目,以禪意對之。
至于月給孤寒時,皓灑明鏡,靜影沉璧。天上宮闕河漢,疏星隱現,皆存五丈內,皆于明鏡里。大呼:“日月之行出其中,星漢燦爛于其里。上有至遂無限星,下存至柔禪思水。夫唯如此不爭,方可無尤耳。”
遂悟其道:魚為欲也,無欲之水,非天下水。此潭陰柔,非至善至水不能有,非出世之人不能見。
此水為上善水,此人非上善人。雖如此,但知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