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媽媽的反思日記篇一
其二:對文本的質疑探討還欠缺。由于質疑這個環節中沒有以主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就好像讓學生在沒有韁繩的牽引下,駕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敗英雄”就略顯牽強。
其三:神話故事就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而本堂卻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
這堂課畢竟只是一個“點”,教師只有及時反思課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教學中有所進步。
語文,為了生活還是考試?
第一天上課,我告訴學生,我在高中的時候怎樣調皮,怎樣戲弄老師和同學。高中的學習也許很辛苦,但是很快樂。
第一天的語文作業,我讓他們回去思考,學語文有什么用。結果,有人說是應付考試,有人說是老師家長逼的,也有些學生說學語文能提高寫作水平……
我告訴他們:學語文是為了生活。
同樣的路邊的一朵小花,有人視而不見,有人就此聯想到生死、命運、抗爭……前者的生活是單調的,就像拿著電視遙控器不斷換臺卻一無所獲;后者的生活是豐富的,他的生命不會個性長,但他活得充實。只有幾個學生若有所思的點了頭,大部分人都茫然地看著我。我笑了:“上我的課,你們會慢慢體會到的。”
于是,我教他們朗誦,讓他們離開座位,一邊走,一邊讀《荷塘月色》;教他們寫詩,讓他們把自己最喜歡的流行歌曲抄下來,像朗誦詩歌那樣朗誦歌詞;帶他們看電影,演話劇;講鬼故事,或者就某個時事熱點討論一節課……
媽媽的反思日記篇二
《假如沒有灰塵》這篇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說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系。
新課程理念指出:教學過程是學生的過程,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自己活動,從而發現知識,獲得知識,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真正讓教師的“講壇”變成學生的“學壇”。略讀課文的教學更應遵循這一原則。在教學《假如沒胡灰塵》一課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放手讓學生去“讀”:語文教學就要創設一種想讀就讀,會讀就讀的場面,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體驗。在課堂上我花了許多時間讓學生去“讀”,讀懂讀透。因此,為后邊的交流打下了基礎。
2、放手讓學生去“問”: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能主動去提問題,通過提問,通過思考,不僅讓學生更主動地去學習,更帶動了其他學生去思考、提問。
3、放手讓學生去“講”:通過“讀”和“問”,學生有了自己的認識,我讓學生放開膽,主動表達自己的認識和見解。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有了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4、放手讓學生去“評”:教學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參與評點、爭論,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實現。
5、放手讓學生去“練”:課后練筆很重要,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與相關的資料進行練筆——以第一人稱寫寫灰塵。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
教學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我們要學會放手,放手讓學生去做,雖然本課教學過程還有很多遺憾,但是也帶給我許多啟發,使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繼續前進。
媽媽的反思日記篇三
這節課,我抓住“海豚”二字,來引入課文的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先板書“豚”字,師問:這個字同學們認識嗎?誰來說說該怎么讀呢?可以組成什么詞呢?那你又對海豚作了哪些了解呢?學生紛紛回答,在回答到海豚可以救人時。我就切入話題,再板書“救人”二字。
接著,我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回答老師提出的以下問題:
1、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來學習?
2、找出海豚救人的句子,讀一讀,并勾出表示動作的詞語。作者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呢?
3、海豚真的具有救人于苦難的精神嗎?說說原因?
學生朗讀課文中,教師查尋學生讀的情況,對詞語的理解,如不能理解的就找同學或查工具書解決。學生讀完后,我就請學生起來依次回答我提出的3個問題,教師相應的點撥,總結學生說的。特別是在海豚救人的過程中要詳細說出海豚見義勇為的精神,并且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加深理解。在第二部分的學習中,要仔細探索海豚救人的來源。海豚照顧子女和救人有什么相似之處。
最后教師總結這堂課所學到的知識。根據板書再次回顧本堂課的內容,加深理解。
媽媽的反思日記篇四
歌曲《巴塘連北京》是一首流行于四川巴塘一帶藏族聚居地區的民歌。歌曲結構十分簡練,曲調短小而又優美,節奏富于舞蹈的律動感。它又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形式,由領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隊前領舞伴奏,男女分成兩個圈,自右向左載歌載舞,故又稱“巴塘弦子”。第二樂句的句首緊接著第一樂句的尾音,曲調在五度跳進后作了一個旋律波浪形的起伏,好似一條金色的大路逶延伸展,盡情地抒發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
1、巧妙導入,激發興趣。用學生耳熟能詳的音樂《青藏高原》進行導入,讓學生從畫面上了解藏族的風土人情,從一開始就調動了學習生的激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了解風情,舞蹈鋪墊。通過介紹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西藏風情,學習藏族舞的基本舞步,學生活動熱烈,積極性高,在學習舞蹈的同時,為歌曲的學習做好鋪墊。
3、學習歌曲,潤物無聲。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歌曲的音樂逐步滲透到學生的腦海中,讓歌曲學習起來輕松有趣,歌曲中切分節奏的難點也輕而易舉的得到了解決。
4、自由表現,共創高潮。學生在了解了藏族風情,學習了基本舞步,唱會了歌曲后,都表現得躍躍欲試,很有表現的欲望,設置此環節正好滿足了學生的這一愿望,同時也講本課的氣氛推向了一個高潮。
5、拓展延伸,知美贊美。最后一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藏族民歌,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美,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贊美之情。
媽媽的反思日記篇五
《凡卡》一課篇幅較長,文章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在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由于本課的內容和形式比較復雜,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提高教學效率,抓住重點和難點朗讀、體會、想象。
早讀時,學生提前讀了課文,上課伊始,在快速瀏覽課文后,使學生對文章內容和寫法有個大致的了解,理清課文“準備寫信----寫信------寄信”這一線索。然后對作者及寫作背景跟學生做了簡單的介紹,因為這是一篇外國文學作品,時間久遠,學生對當時的沙皇俄國黑暗的社會現實不清楚,了解后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窮苦人民的悲慘生活體會會更深刻。課外資料的補充,孩子在課堂上更感興趣。孩子們靜靜地聽完后,我直奔中心,讓他們把文中信的內容的部分做上標記,然后重點去朗讀8、10、11、12、15自然段,先說說對凡卡的了解,從學生的回答中,我感受到孩子們能夠從語言文字中感悟凡卡生活的悲慘,他很可憐,他渴望美好、幸福、自由的生活。有了整體的認識以后,小組交流:凡卡在信中寫了什么內容?細讀信的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了解到凡卡在老板家過著怎樣的生活,從挨打、挨餓、睡不好覺感受凡卡痛苦悲慘的生活。九歲的凡卡在鞋匠家里過著非人的生活,沒有自由、沒有尊嚴,所以他才寫信乞求爺爺趕快帶他離開。學生還從“第八自然段中給爺爺下跪、兩個感嘆號、兩處省略號、十一自然段中寫到莫斯科是個繁華熱鬧的城市、十五自然段中說自己的生活連狗都不如”等很多點滴的細節中體會到凡卡所受的折磨和痛苦達到了極致。偌大的城市,卻沒有一個孩子的生存之地,由此折射出的是沙皇俄國黑暗的社會現實。
學生體會得比較到位,但是感情朗讀卻不敢夸獎。從第8和15自然段的朗讀,聽不出凡卡生活的悲慘,感受不到凡卡很痛苦地在向爺爺訴說。通過指導,把“揪、拖、揍、撈、直戳”這幾個詞讀重音,心里想象著自己就是小凡卡,你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向人傾訴自己心中的痛苦。讀書,就要走進文本,把自己融入故事中,身臨其境才會想人物之所想,說人物之所感。
接下來的環節比較簡單,讓學生了解:課文除了凡卡的信,向爺爺訴說他在鞋匠家的痛苦生活,還寫了什么?默讀信以外的其它段落,知道了凡卡還回憶了鄉下生活:和爺爺一起守夜、回憶了家鄉美麗的夜景、和爺爺一起砍圣誕樹的快樂時光。讓學生明白作者這樣穿插著寫,更突出了凡卡在城里當學徒的痛苦生活。這部分的穿插描寫,對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討論故事結局的時候,通過寫信封的幾個自然段,知道上面沒有寫明具體的地址,爺爺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肯定不會來接他的,與信里凡卡渴望,乞求爺爺接他的心情形成鮮明對比,體現出了凡卡命運的悲慘,就這一點小小的夙愿都實現不了。那么,凡卡后來的命運到底會是怎樣呢?文章最后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以做著甜蜜的夢結束了,但夢總會醒的,凡卡醒來后又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布置作業,讓學生展開想象寫一寫。
閱讀時,有學生提問,為了不打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體會,課堂上我沒有解釋。想專門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再讓學生讀一讀課文,說說后來發生的故事。然后把一些問題放在最后解決。也便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以后,今天回家通過查資料等方式先自己解決。
問題1、文中凡卡為什么有兩個不同的名字?
問題2、文中10、11自然段,只有前引號,怎么沒有后引號?
第一個問題,凡卡有兩個名字是因為:俄羅斯人的姓名書寫時,名在前,姓在后,中間用間隔符號隔開。“凡卡”是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伊凡”的愛稱,相當于我國小孩名字前加個“阿”字或者“小”字,叫成“阿—”或“小—”。這種愛稱一般只限于在親人或者親戚之間使用,故凡卡在給爺爺寫信的末尾署名為“伊凡?茹科夫”。
第二個問題,是因為10、11、12這幾個自然段連續引用凡卡寫的信,所以第11、12自然段只有前引號,沒有后引號。要告訴學生,這是在連續使用引號的段落時,中間的段落只用前引號,后引號可以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