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白夜行的讀后感篇一
很多同學照做了,可是幾乎沒有人能成功地做出一個“吸引人”的故事,因為我們不知道該把場景分到多細、我們找不到新的敘事線索、我們幾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說什么故事了。
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女孩,被寡母要求向中年男人出賣身體以賺取生活來源。在一次交易中,被中年男人的幼子目睹,男孩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從此,男孩不擇手段地在暗中為女孩鋪就了一條“光明”的人生大道,與女孩過著看似毫無關聯、但卻形影不離的日子,直到二十年后,男孩終于無法承受兩個罪孽深重的生命的重量——這樣的故事,該怎么打碎、又該怎么重生呢?
讀《白夜行》的時候,我似乎對當年課堂上的教條有了新的認識,也見識到了最直接、最強大的案例。對于擁有如此高超嫻熟的敘事能力的東野圭吾,除了五體投地的崇敬之情和自愧不如的嫉妒之心之外,似乎、好像還有一點點透過文字窺探大師、親近大師的幸福之感。
《白夜行》中國大陸簡體版的腰封上赫然寫著“同名日劇創造日本2007年度收視率紀錄”的宣傳語,但事實卻是——電視劇版的《白夜行》作為2006年tbs春季檔的深夜劇,平均收視率為12。3%,在春季檔中僅排名第9,落后于當季富士月九的《西游記》整10個百分點,收拾表現差強人意。2006年初,我因為柏原崇參演的關系,意外地追看了這部劇集,然后在暖意融融的房間里,不寒而栗——是畫面和劇情中滲透出來的讓人窒息的寒意。將近三年過去了,劇集中的細節早已經模糊,但惟有那股來自心靈深處的寒意至今揮之不去,讓我一想起那些冰冷的畫面和悲慟的生命,就不自覺地毛骨悚然起來。這樣的電視劇,當然不會有好的收視,有誰愿意在深夜心靈最柔軟、最脆弱的時候還要經受來自無關生命的折磨呢?
讀小說的時候,那股寒氣又撲面而來,而且文字所傳達出的意境比畫面更深更遠更有力量。電視劇中,把亮司和雪穗的關系以“愛情”作為詮釋,似乎和善了許多;但在小說中,東野圭吾沒有對兩人的關系作絲毫的解釋和評價,他只是勾勒了兩人二十年的生命歷程,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從那些匪夷所思的事件中破譯自己力所能及和愿意相信的答案:或許是兩個絕望靈魂唇亡齒寒的共生,或許是兩顆受傷心靈相濡以沫的依偎,或許是兩個體無完膚的孤兒憤世嫉俗的報復——有無數個“或許”字里行間流淌著。
白夜行的讀后感篇二
在睡前讀完了《白夜行》,看到結局部分全身血液都沸騰了,心里像被風暴摧殘過似的,但風暴過后,所有的迷霧像被風吹散了,過去漆黑一片的東西,如今拔云見日般清晰可見,一個個謎團終于在心中一個個解開了。
《白夜行》是一部在推理小說外表下描寫愛情的小說,為愛粉身碎骨,講的就是桐原亮司。
桐原亮司和唐澤雪穗是一對共存亡的槍蝦和蝦虎魚,桐原亮司的一生都在為唐澤雪穗做著傷天害理的事,但是當他死在唐澤雪穗面前,我瞬間就原諒了桐原亮司,他是個一生都在孤獨中度過的可憐人。然而面對桐原亮司的尸體,唐澤雪穗只是面無表情的表示不認識他,隨即掉頭就走,留下一個猶如白色幽靈般冰冷的背影。我的心里瞬間起了無數甩都甩不掉的雞皮疙瘩,唐澤雪穗這個可怕的女人,難道對桐原亮司也沒絲毫感情嗎?但后來仔細想想,其實這便是她愛著桐原亮司的證據。
東野圭吾對于二人的愛情在小說中并沒有做任何明朗的交代,只能從故事接近尾聲的時候唐澤雪穗唯一一段吐露心聲的話中推斷“我的天空里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并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么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借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那個替代太陽的東西就是桐原亮司吧,亮司是她黑暗人生唯一的一點光,是她唯一殘存的一點人性。唐澤雪穗這個演技一流的女人,怎么可能在警察面前面對一具尸體時表現的如此冰冷生硬,難道她會不知道這更令人懷疑嗎?一個正常人面對尸體不應該表現得驚慌,害怕嗎?唐澤雪穗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冷漠的表情便是最全面的情感的展現,正是因為他們彼此之間有著深入骨髓的愛,所以亮司的死給她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使得她沒有辦法再帶著面具表演了。亮司的死帶走了她最后的那一點靈魂,這也是為什么作者在小說結尾時形容她的背影像個幽靈,她已經變成了幽靈,變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不再有留戀,不再有人性,不再有靈魂,不再有愛。
男女愛情最大的魔力恐怕就在于可以侵蝕人的靈魂,哪怕最終變成一只只擁有黑暗的骯臟的爬蟲。
白夜行的讀后感篇三《白夜行》是我接觸懸疑小說的“開山鼻祖”,可以說,這本書很是吸引我。作者東野圭吾細膩而縝密的思路構造出一起殺人案,在通過一件又一件看似毫無連接的事情,反映出了事情的真相,隨之答案變像拔竹筍般一層一層給揭開了,即使過程挺復雜,但結果卻十分明朗。
這本書經朋友提起,偶然我在電子書上看到了這本書,也便饒有興趣的點了進去。“白夜行之旅”就此展開。
開篇講到的警察笹坦潤三在開始的我認定的是主角的,但這篇小說可就不像其他小說一樣了。下一秒,出現的陌生人名源源不斷地涌來,似乎每個人都是不同故事中的主角。那些人物全部都參雜在一起,這樣,腦海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人物關系圖,他們都相交著,稍一不注意,什么重要的人物和信息就被錯過了,也便連接不起來了。
其實看這本書,我是抱著已知的心態去看的。當我看到三十幾面時,那個朋友就跟我劇透了一些。我說:“我怎么看著每個人都是兇手啊?”她倒也沒繞彎,直接說出了兇手:“其實兇手是桐原亮司和唐澤雪穗,都是他們倆在搞鬼。”我吃了一驚:“啊?他們不是學生嗎?”在那時的我懷疑過他,書中初次描寫他的時候,就寫出了他眼中的黑暗。實際上,書中開始將每個人都寫得十分有嫌疑,以至于我失去了方向,便很自然地隨警察一起排除了這個手無寸鐵的小學生。至于雪穗,我倒真沒在意,也只覺著她是個配角,一個毫不起眼的人物。沒想到,就是這么一個弱小的女子,竟藏著如此黑暗的力量。朋友賣著關子說:“你往后看你就知道了。”
就這樣,我懷著猜測的想法看完了這本書。那起殺人案的答案在十九年后揭曉了,但書中的結尾卻撲朔迷離,似乎很多事情還沒搞明白就匆匆收尾了。雪穗到底愛的是誰?或者說她誰都不愛。當偵探做出雪穗愛的是高宮誠的猜測時,我只是半信半疑,冷血的雪穗怎么會愛上人呢?真不敢想象。但當時偵探說出了理由,我相信了。但看到結局,我的思路圖瞬間崩塌,就像一棟大廈發生了嚴重的地震,立即就變成了一團廢墟,慘不忍睹。桐原亮司愛的是雪穗,那他們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僅僅是互補互利的嗎?雪穗對亮司的感覺是怎樣的?
后來,與朋友一起探討,她說亮司和雪穗是互相相愛的。可是我還是不太認同,腦中又回想了一遍結局:桐原亮司已被警察發現,他趕緊逃,最終選擇了自殺,雪穗連看都沒看一眼就走了。雖然雪穗的做法是明智的,也許不想讓亮白白自殺而被逼無奈情況下選擇了無視。可她的模樣太冷了,實在無法讓人看出她是愛亮司的。實際上書中幾乎是沒有他倆“同框”的畫面,所以這個問題很難判斷。
桐原亮司和唐澤雪穗,對于沒有讀過《白夜行》的人來說,想必就是一個十分壞的角色了。一開始經朋友劇透,我就是這么認為的。但當我看完之后,卻對他倆,特別是唐澤雪穗,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同情感。他倆的確是讓人捉摸不透,可他們為什么看似十分的強大?唐澤雪穗自小時候一次精神摧殘,便認定了自己一無所有,因為一無所有,所以不再懼怕什么。這也正是她所說的:“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
白夜行的讀后感篇四
桐原說,我的人生就像是在白夜里行走!
雪穗說,一天當中,有太陽升起的時候,也有下沉的時候。人生也一樣,有白天和黑夜,只是不會像真正的太陽那樣,有定時的日出和日落。看個人,有些人一輩子都活在太陽的照耀下,也有些人不得不一直活在漆黑的深夜里。人害怕的,就是本來一直存在的太陽落下不再升起,也就是非常害怕原本照在身上的光芒消失。
文字中兩人的交集并不多,作者也壓根沒讓他們同時以正面的姿態出現在讀者眼前,但這對虎槍魚和槍蝦卻以不同的面目登場,始終貫穿著全篇,文章構思著實精巧,故事的結局也出人意料,文中多處的伏筆遙相呼應,前文的疑慮不解也初露端倪,但作者就是不講,朦朦朧朧,模模糊糊,似乎所有的的細節都已具備,卻又不十分明朗,就等著一根線再把它們串起來。
說實話,對桐原和雪穗一點也不同情。誠然,小時候的慘痛遭遇,確實悲慘,但這永遠不能構成自己犯錯的理由,我們可以有自己的選擇,這只能是讀者的一個美好愿景。(或許,我們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彼時彼地,他們能做的也就只有護著各自的靈魂了吧,哪里還有什么其他選擇。)他們是可憐的,也是可悲的,他們習慣了在白夜里爬行,如蛆般蛀食著這個世界,他們不愿走出白夜,將自己永遠的困在白夜里,因為那已經是他們的固有姿態了。
或許早已見慣了人性的惡,宮廷里的勾心斗角,職場上的爾虞我詐,莫不血淋淋的向我們昭示:人性本惡!現實生活中,電視劇里那個不比書中的雪穗和桐原犯下的惡更重!況且他們都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人內心深處的無止境的惡!蠢蠢欲動著!
或許,我將之過分夸大了;或許,我自己也希望自己說錯了。西方某哲學家說過,人性本惡,莫飼之以食,罪惡的東西,丑陋的東西切莫讓它萌芽,否則它便會開惡花結惡果!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我要將人性的惡都展露出來,藉此以喚醒國人的良知。
即便如此,我內心還是滿懷希望的,這也正是作者的希冀,這也正是他安排那個大阪警察,不辭辛勞,一直調查著那個已過了時效的案子的原因:最后的審判終將來臨!
白夜行的讀后感篇五
最開始讀懸疑類小說是從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白夜行》也只是讀過的第二本。小說的兩個主人公亮司和雪穗從童年時就生活在巨大的陰影中,一個因家庭不為人知的不和諧而受到傷害,一個因為母親與戀童癖者的勾結受到身心兩方面的迫害。在某一天下午,亮司的父親再次將雪穗帶到廢棄大樓實施侵害時被亮司撞見,于是亮司殺死父親,放走雪穗并偽裝了現場。由于技術原因,今天看似簡單的一場命案未能告破。亮司與雪穗逃過懲罰,但是在二人的成長道路上,這件事卻如影隨形。他們必須時時警惕,并且處理掉可能會揭露當年真相的人,罪行也隨之越積越深,將二人籠罩在一片白夜。童年的遭遇使兩個人變得極為冷血,為了自身的便利他們不惜傷害身邊的所有人。
他們以一種隱藏式的合作進行創業,亮司以種.種違法手段進行資金的原始積累,雪穗以光鮮照人的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以精品店的形式將亮司的資產轉為合法收入,他們兩個以近似完美的關系共生。在小說結尾,亮司為保護雪穗選擇自盡,雪穗真正變成“一個人”,孤零零地存活于世。整本書在極其壓抑的氛圍中結束,兩個孩子始終沒有學會自我救贖。
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書里主人公的處境一樣,似乎在一步步接近真相,但是直到最后真相大白,讀者也還感覺被籠罩在巨大的陰影里。我們如同在白夜穿行,晴空萬里,卻都與我無關。造成這一感覺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整部小說結構的設置。
作者沿著兩位主人公的成長軌跡,在其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設置了相應的案件,每次都在情節最為高潮處戛然而止,轉而敘述下一個故事。整個敘述中的細節設定都將真相指向亮司和雪穗,但是似乎又沒有十足的證據。到全書末尾老警察潤三將整個事件串聯起來,但是隨著亮司的自盡與雪穗的故作不識,讀后感.案件不了了之。小說中的諸多懸念鋪墊蓄起的大錘砸在一包棉花上,寂寥無波。讀者可以依憑小說中的線索來推斷作案過程,但是始終無法得到來自作者的解答。
東野圭吾的功力還不僅僅體現在小說結構上,作為懸疑小說,《白夜行》的細節設置也堪稱一流。亮司的剪刀,桐原家可以爬出去的二樓設計,松浦的眼鏡與戒指等等一開始不起眼的細節到最后都成為解開謎團的關鍵。作者從一開始就在織一張巨大的網,直到最后將整個真相網羅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