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國節日文化篇一
中國的傳統節日體系是在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整個社會和諧和整個道德教育,這些都在這個節日體系里得到了體現。現如今很多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大多數選擇過外國節日。這種“崇洋媚外”的現象,令許多學者很頭疼,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今天,我從中西傳統節日兩者源自不同的自然環境和文化背景來簡析這種現象。
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都是由歲時節令轉換而來的,具有濃厚的農業色彩;西方的傳統節日的起源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兩者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有著諸多的天然相通之處。
中西節日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不約而同地傳承著文化內涵,主要圍繞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就是兩種節日文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之情。如西方的圣誕節中,人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圣誕快樂”;而在中國的春節中,人們則見面就是“福祿壽禧”的祝詞。
其次,就是傳承尊老愛幼、景仰歷史人物及忠于愛情的文明薪火。中國有敬老節重陽節,而西方亦有父親節、母親節;西方也有為忠于愛情的人們設立的情人節,而中國有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七夕節。
雖然中西方節日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中國文化也有其獨特的閃光點: 第一個特點:中國傳統節日中所有的活動,包括祭祀、慶賀、社交、游樂,以及宗教等民俗活動,都與人們的農耕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都直接源自于農耕生活,為著農耕生活;更不用說那些專為農耕生活而特定的二十四節氣這些農事節日了。說中國古代節日起始于農耕生活,是因為這些節日,都不同于西方的圣誕節、復活節、宰牲節、開齋節之類的純宗教信仰的節日。前者是為“現實與人生”過節;后者則是為著超自然、超人類,而主宰著自然與人類的“真主與上帝”過節。
第二個特點:中國每個傳統節日,都是中國大文化的具體展現。
一、那么單純。中國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涵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人文、歷史、倫理、道德、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等。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一種極為嚴肅、極其認真的“人文化成”活動。絕不僅僅是過節了,放假了,好好輕松輕松和朋友熱鬧一番那么簡單。中國傳統的每個節日,既不是單純的祭祀、懷念,也不是單純的熱鬧、娛樂,它是一種綜合的中華文化現象。在節日中,每個人只有親身參與到各項民俗活動中,才能感悟到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品位,從而提高每個人的文化素質和修養。
正因為如此,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果不從這些特點入手,而僅僅記述節日中有哪些民俗活動,有哪些程序過場等這些表象,那中國節日恐怕就會黯然失色了,會遠不如西方節日來的那么強烈和刺激。
對于節日在文化上的內涵,從全世界來看都有淡化的趨勢,東西方參與節日慶典的人們,大多已經剝離了對各自節日起源及背景的束縛,文化起源及節日背景的意義,已經成為傳統文化跨出國門時的一種特別護照,有了這種文化內涵,優秀的節日才更容易被全世界的人們所接受。今天的中國正在進行著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正在更緊密地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并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文明和經驗。在這樣的變化中,中國要保持自身文化的優越性,才能不被時代所拋棄,才能不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國節日文化篇二
傳統節日的氣氛,現在已經很淡了,除了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現在的節日,早就變得沒有了傳統的味道。
昨天中元節,可能很多人連聽都沒有聽過了。
想想孩子們要在這樣缺少傳統底蘊的環境下長大,真是有點悲哀。
記?我們小時候,中元節要給先人寫包,一個個包寫下來,就像給認得不認得的長者寄信一樣。
中秋節的時候,我們一家人聚在陽臺,雖然只有兩個月餅,幾串葡萄,不過舉頭望明月,那份情致最讓人惦記。
還有端午節,我們要染紅殼鴨蛋,小孩子喜歡互相比誰的最硬,有人拿木頭蛋染紅了來比賽,所向無敵,不過最后還是被戳穿。
現在的節日,除了鋼鐵森林般的城市,除了商家一波波的促銷,剩下的什么都沒有了。
這種時候看看這套書,既心酸又歡樂,心酸那么多美好已經錯過,孩子們,孩子的孩子們,以后可能很難有那樣的快樂了。
歡樂的是,可以就著書,和孩子?起分享兒時的記憶,可以讓孩子們在那么傳統的畫面里,感受那些曾經的傳統文化。
小書8本,精致得緊,我最愛的,是朱新建,朱成梁兩位先生的畫,當然還有高馬得,他的戲曲畫是一絕,簡直是國寶。
看著畫面,仿佛就回到了記憶里。
中國節日文化篇三
大家好,今天我來帶你們認識一本書—《中華傳統文化這本書》。這本書既能增長我們的見識,又能陶冶我們的情操。
這本書內容豐富精彩。主要寫了:涵蓋文字、書法、音樂、舞蹈、繪畫、戲曲、詩詞、小說、建筑、飲食、服裝、武術等方面。而且還能告訴我們如何做人。
其中,我最喜歡的主題是事物意涵和民間藝術還有節日風俗。事物意涵是從某個事物中明白到其中的含義。你們知道什么是花中四君子嗎?是梅蘭竹菊,古人們覺得他們擁有像英雄一樣的精神品質。
在民族藝術中,我最喜歡的是蘇繡,刺繡多為婦女所作。在20世紀初,蘇繡名手沈云芝創作了一幅《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巧奪天工,曾作為國際禮品贈給意大利,并受到華人極高的評價。
聽了我的讀后感,相信你會愛上這本書的。希望你能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在知識的海洋里繼續勇敢的探索吧!而且讀了這本書,我們也能感受到我們祖國傳統文化的偉大。
中國節日文化篇四
(一)學以修身。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從自身來講,重點在于挖掘優秀文化的大富礦,以求啟迪智慧、凈化心靈、激勵精神。而傳統文化學習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思想靈魂升華的過程。“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以利為志就不能淡泊,內心躁動就不能致遠。古人倡導溫、 良、謙、恭、讓、仁、義、禮、智、信,只要我們做到了,人際關系就和諧了。弟子規中“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之”就是要求我們平常與人交往中要平等 仁和,時常要與仁德的人親近,向他們學習。
(二)學以致用。弘揚傳統文化起先需要從學習開始,這既是一個認知過程,更是潛移默化的過程。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經典實質內涵貫徹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乃至靈魂深處。用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鄰里和睦、 家庭和諧,提升工作作風、工作精神。對照《弟子規》《孝經》等進行反躬自省,對孝敬父母、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謹言慎行等方面進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 學以濟世。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長幼尊卑不分,離婚率不斷攀升,自殺事件不斷曝出,道德淪喪事件時有發生,社會生活變得亂七八糟、烏煙瘴氣。長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五千年歷史長河積淀下來的金子,是治療這一社會疾病的濟世良方。儒家的“仁愛”、 道家的“無為”等等就是要弘揚孝道、張揚仁愛、謳歌善良。用經典詮釋智慧,用智慧啟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用我們先祖留下的經典智慧來治療當下人性的疾病、靈魂的疾病,用中華傳統文化的光焰點燃我們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你被時代所器重時,就要擔當 重任,有所作為;當你郁郁不得志時,就要甘于寂寞,不斷完善自己,修身養性,博聞強識。而我們作為公務人員,更要有“兼濟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業,善 其事,做到恪盡職守、克己奉公。我們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名基層公務人員,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賦予我們的權力、敬畏黨和國家授予我們的職責崗位。我們理應當好人民公仆,不求在這個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這個崗位多做事、做好事。
上一篇: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300字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