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國演義文章讀后感篇一
本書中有一篇故事讓我記憶深刻,那就是《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在這個故事中,趙云單槍匹馬沖殺進曹操50萬大軍中,歷經七進七出,殺死曹操56名戰將,救出了糜竺、簡雍、甘夫人等人。最后一次沖進敵陣,趙云可謂是精疲力盡、九死一生,終于尋找到自己的少主阿斗,并成功的將他送到了主公劉備的身邊。在這一章節中,我感受到了趙云英勇獨特、勇者無懼的錚錚血性,每當讀到此處,我的眼前就好像有一位沙場大將揮舞長槍迎面沖殺而來,讓我心中激動不已。
讀完《三國演義》這本書,我一次又一次被趙云這種舍身忘我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久久不能平靜。像他這種絲毫不顧及自己的安危和生命,在戰場上用全部身心去沖殺,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去保護蜀國少主的行為深深地打動著我。我想,趙云是不怕死嗎?應該不是,因為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那為什么趙云能夠在戰場上奮不顧身的七進七出呢?答案應該只有一個,那就是勇者無懼。只要是心中有理想,有信念,為了國家和民族,真正的英雄一定會勇往直前,不懼生死。
在以前的閱讀過程中,我也明白像趙云這樣勇者無懼的英雄,也有很多很多,比如南宋大元帥岳飛,就是一位。岳元帥的勇敢可以說家喻戶曉了,他從小就立下報國之心,讓母親在背后刺下“精忠報國”四字。他還說:“小小繡花針有何怕,如果連這繡花針之痛都忍受不了,如何到前線保家衛國?”長大后,他果然不負母望,成為了歷史上的大英雄。為了抗擊金國的侵略,為了自己國家的統一事業,岳元帥勇者無懼,一往無前,他帶領岳家軍一次次打敗后金軍,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看看歷史上的英雄,再想一想自己,我不禁為自己以前的膽小怯懦汗顏了。我已經是一個五年級的少先隊員了,在春節前回奶奶家的路上,一只小黃狗沖我汪汪叫,我都嚇的一下子撲倒在了媽媽的懷里,直到過去了好久還沒有緩過神來。還有一次,跟小朋友們進行一次障礙跳遠的時候,一段不到一米寬的小河溝都讓我望而卻步了,這不正是缺少“勇者無懼”的精神嗎?
正如茨威格所說“勇敢是處于逆境時的光芒。”是啊,古今英雄好漢哪一個不勇敢,任何一位愛國者都是勇者無懼的典范。也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夠當英雄。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像趙云一樣,做一個勇者無懼的人。
三國演義文章讀后感篇二
暑假里有一項選讀四大名著的作業,我便挑選了《三國演義》細細品讀。書中叱咤風云的英雄豪杰,斗智斗勇的權謀計策,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看得我如癡如醉,仿佛自己已置身于那個三國爭霸的風云年代。
《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群雄并起,逐鹿天下,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國呈鼎立之勢。歷經百年風云后,隨著梟雄們的逝去,魏國的司馬一族一統三國,建立了晉朝。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個性鮮明,氣度不凡。有寬厚仁義、愛民如子的劉備,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的諸葛亮,野心勃勃、自負猜忌的曹操,粗獷勇猛、敢愛敢恨的張飛,驍勇善戰、膽識過人的趙云在眾多豪杰之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五虎將之首關羽。他的勇猛自不在話下,“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著實讓人佩服。他那份義薄云天、忠君愛國的情懷更是讓人心生嘆服。在下邳兵敗被曹操生擒后,曹操想方設法想把他招至門下。但關羽卻始終“身在曹營心在漢”,面對曹操的種種厚待絲毫沒有動搖,一心忠于蜀國,心系劉備。更難能可貴的是,關羽感恩曹操的知遇之恩,所以殺了顏良、文丑,立功報答了曹操的厚恩之后才離開。如此重情重義,難怪連曹操也嘆道“關羽真是天下第一義士。”
封侯賜爵,上馬提襟,下馬相迎,如此的誠意,還是留不住關羽,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回到了蜀國。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學成必歸,報效祖國”的錢學森爺爺。從古至今,忠君愛國、為國盡忠的這份赤誠是如此相似,高官厚祿或是威逼迫害,都阻止不了他們為國效忠的步伐。這份執著和堅持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學習的,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將愛國之情深埋心底,現在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才能將繁榮盛世代代相傳。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雖然我們不能親眼目睹三國英雄們的颯爽英姿,也不能親臨硝煙彌漫的角逐戰場,但我們能通過文字身臨其境,了解歷史,傳承歷史,這是文字獨有的魅力,也是讀書才能獲得的樂趣和收獲。
三國演義文章讀后感篇三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周末七國分爭,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后,楚、漢分爭,又并入于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趙云,這位五虎將軍在長坂戰亂的時候,他為什么要拼死保護劉備的妻兒老小?為什么他在長坂坡肯把馬讓給劉備的夫人?因為他心中有那無愧的選擇,他最終把精神轉化為一種動力——從曹操八十三萬軍中沖了出來,這不禁讓人回憶起那首高亢激昂、鏗鏘有力的詩:“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糜夫人在當陽長坂坡中,身受重傷,趙云找到她時,她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趙云三番五次請她上馬,她卻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為了不連累阿斗和趙云,為了讓趙云順利沖出包圍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拼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
典韋,他是曹操的貼身將領,率領虎衛軍,為了保護曹操,他不惜舍去性命。他手無寸鐵、身無片甲地保護曹操,人們都說曹操是亂世梟雄,可為什么這么值得典韋保護呢?因為他選擇了曹操,就要為曹操效力,他認為為曹操付出生命是應該的,這難道不是從心靈上做出的正確的選擇嗎?這是他心靈深處的大義,是為國奮斗而義無反顧的大義。
請讓我們從內心、從心靈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吧!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從古人心靈深處的選擇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大義所在。是心靈的選擇讓他們至今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舍棄自私,選擇高尚;舍棄奸詐,選擇誠信;舍棄小我,而完成大我……這才是人們從心靈、從靈魂上的大無畏的問心無愧的選擇。
三國演義文章讀后感篇四
最近我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它是羅貫中的著作,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使我認識買了書中很多人物、懂得更多的道理。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在東漢末年,因為國家管理不善,各路勢力割據,天下紛亂,導致天下三分為魏、蜀、吳三個大國。然而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之間的明征暗斗,最終歸于晉國天下一統。書中有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孫權、周瑜、呂布、趙云等很多英雄人物,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因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知識淵博,才識過人。
其中在諸葛亮草船借箭這一回,初讀時我的心里感到非常疑惑。諸葛亮答應周瑜三天的時間要做出十萬支箭,那要動用多少人手才行呢?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諸葛亮前兩天根本沒有行動,我心里都替他著急?他可是立了軍令狀的,三天內若是交不出十萬支箭可就要執行軍令,人頭落地的。難道他是失去信心,放棄了嗎?還是胸有成竹、另有妙計?繼續讀,第三天半夜,諸葛亮終于有行動了,但他沒要做箭的材料,卻只是向魯肅借了草船二十只,我心想:這跟做箭有什么關系呢?難道他要坐船逃跑嗎?我急不可待地繼續往下讀,原來諸葛亮懂的天文地理,知曉當晚天有大霧,準備了草船靠近曹操軍營,誘敵用弓箭攻擊,密密麻麻的箭射向草船。一夜之間,二十只草船借到了曹操遠遠不止十萬支箭,完成了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諸葛亮可真知識淵博、心有妙計!
還有讀到諸葛亮空城計這一回,我不禁感嘆:厲害、厲害!諸葛亮的膽量實在是太大了!敢用一座空城嚇退城外百萬敵兵。這一計,雖然是一座空城,但是諸葛亮一人穩坐在城頭面對敵軍,司馬懿是對諸葛亮的能力的懼怕,不敢冒然進攻,可見諸葛亮在敵人的心中的形象是多么的強大!也是諸葛亮膽大心細,熟知敵人的弱點,利用了敵人的弱點才能成功。諸葛亮真是心思縝密、藝高人膽大。
通過對《三國演義》閱讀,我學到國家出現紛亂是多么的可怕,各種勢力的明爭暗斗,導致人們顛沛流離、民不聊生。可見國家的統一是多么的重要!我們應該熱愛美麗祖國,不容許任何外來敵人侵犯祖國神圣的領土,我要學習諸葛亮,多讀書,多積累,讓自己變得強大!長大后建設自己的國家,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強大。
三國演義文章讀后感篇五今日,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終于被我看完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本很好看的書。劉備和張飛、關羽一起桃園三結義,之后,他們又三顧毛廬請了諸葛亮,他當了軍師,就有了三國。分別是蜀、吳、魏,蜀國和吳國聯盟,在赤壁大戰中把魏國打地大敗,魏國的人落荒而逃,最后魏的領將曹操死了,魏國也滅亡了。沒過多久張飛和關羽也死了,劉備悲痛過度日日夜夜都在哭,也倒在了土里,最后,由諸葛亮管理蜀國,還要照顧劉備的兒子―――劉禪,諸葛亮病死了之后,劉禪治理不好國家,蜀國滅亡了.后來,吳國統一了中原發展成了晉國。
看完了這本《三國演義》,我心胸澎湃。諸葛亮的才能真是讓我有妒忌了。在舌戰群儒的時候,他單憑一個人的智慧和口才就戰勝了吳國的所有大臣,還說服了孫權,讓蜀國和吳國聯盟,一起攻打魏國.還在草船借箭中。諸葛亮能想到的東西,周瑜卻想不到,周瑜本想陷害諸葛亮,讓他在十天之內把十萬支箭造好,可諸葛亮還把十天改成了三天,周瑜聽了,他欣喜若狂,以為諸葛亮要自投羅網了,周瑜還特意吩咐鐵匠把材料少些,速度慢些,好讓諸葛亮來不及,讓諸葛亮受罰,可他臨危不懼叫魯肅借他二十條船,每一條船上放十個草把子,還用鐵鏈接在一起,便去了曹操的水塞。那時,江上大霧迷茫,曹操只聽見了殺聲震天,曹操分不清虛實,就派弓箭手去射,結果,他們中招了了,在每只船上有2000多只箭,和起來剛好有10萬多只箭這下子,時間也剛好三天,周瑜沒話說了,終于承認了:我終究還是沒有諸葛亮那么機智啊!
劉備的憨厚和忠實使我不得不配服他,若不是劉備去請諸葛亮,不然的話,他還是一個賣草鞋的人.如把他換成我去三顧茅廬的時侯,我一定會等不及直接走諸葛亮進茅廬,怒氣沖沖地把諸葛亮叫醒,然后再狠狠得罵他一頓,等怒氣消了,再去和他商量。那么諸葛亮一定會覺得我很粗魯,也一定會不當我的軍師,蜀國也不會存在了。可是,劉備他卻在外面安安靜靜的等待,很有耐心,連抱怨也沒有抱怨一聲,安安靜靜地了幾個時辰過去了,張飛已經耐不牢性子了正要去放火,燒房子的時侯,都被劉備給制止了,最后,諸葛亮醒了,他知道劉備在外等候多時,立刻叫劉備進屋商量,諸葛亮被劉備的忠誠給說服了,成為了蜀國的軍師。這還不能說明他是個求賢若渴、忠厚老實的人嗎?
《三國演義》這本書真是太有趣了!我要向諸葛亮學習他的機智和勇敢,還要向劉備學習他的忠誠和憨厚。
三國演義文章讀后感篇六
《三國演義》記敘了東漢末年至西漢之間,以劉備、曹操、孫權為首的三個軍事集團,為了獨霸天下以至沙場廝殺的戰亂時期。其中有許多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獨霸一方、窺伺天下的亂世梟雄;解民倒懸、廣施仁政的一代義主;橫刀立馬、勇猛絕倫的威猛大將;運籌帷幄、足智多謀的軍師謀士……然而,在這個人才云集的時代里,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赤膽忠誠的諸葛亮。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諸葛亮的寫照;“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從此,他義無反顧地追隨劉備;面對東吳的盛邀,他斷然拒絕;白帝托孤,他全心全意輔佐劉禪;他“六出祁山”,只是為了興復漢室;上表《出師表》,表達了他對蜀漢政權的赤膽忠誠。諸葛亮的忠誠深深打動了我,令我敬佩不已。
從古至今,忠誠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屈原的投江自盡,以身殉國,是忠誠;荊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兮一去不復還”,是忠誠;趙子龍亂軍救主,一身膽也,是忠誠;魏征敢于直言,向李世民進諫兩百多次,是忠誠;岳飛的“精忠報國”,是忠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誠……忠誠是一種美德,值得我們去學習它,歌頌它,傳揚它!
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彈”元勛——鄧稼先,因為忠誠,他先身士卒;因為忠誠,他不怕犧牲;因為忠誠,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因為忠誠,他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獻給了國家!雖然只有平凡的工作,但他卻家喻戶曉,受到全國人民的敬仰,就是因為忠誠。有了對國家的忠誠,他才用盡一生精力研究‘‘兩彈’’,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可見,忠誠對人們成就一番事業,也是十分重要的。
現在的社會,人們的物質享受多了,像金錢、權力、名譽等利益,深深誘惑著人們。有些人為了追求個人利益,從而不擇手段達到目的,違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只要有利可圖,就將忠誠拋之腦后。這樣的人,往往只能享受一時的利益,最終的下場都是身敗名裂。
忠誠,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流逝的時光,社會改變,漸漸銷蝕了忠誠的光芒。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肩負著民族騰飛的的重任,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能違背忠誠,要使忠誠永放光芒。
忠誠,是青春沖刺的諾言,是生命履行的責任,是安身立業的根本,更是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質。讓我們做一個忠誠的人,一個忠于學業、事業的人,一個忠于社會和國家的人!
三國演義文章讀后感篇七
假期里,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常常拿著它,一看就是幾個小時,所以只用兩天我就看完了整本書。連媽媽都覺得特別神奇。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屬諸葛亮了,他在我眼里就像一個下棋的人。周瑜、蔣干、蔡瑁、張允等人都是他的棋子。赤壁之戰、草船借箭等是他布下的“棋局”,全都在他的英明指揮下取得了勝利。
讀到諸葛亮答應周瑜在三天內造十萬支箭這段時,我在心里都替他捏了一把汗。然而事情的發生總是出乎我的意料。沒想到他只是很輕松的只讓魯肅給他二十只船,每只船再配備士兵三十人,并在船兩旁立上成束的稻草。然后,他趁著夜色和霧氣把船靠進曹操的水寨,利用曹軍不習水性等缺點,抓住曹操多疑的性格特點,在沒有摸清狀況的前提下,讓士兵對著船只猛射。而那些箭都射在了稻草上。最后,每只船上的草靶子上都插滿了箭矢,每艘船上有將近五六千只,二十只船不就十萬支了嗎?順利地在三天之內完成了任務,化解了周瑜對他的為難。
讀到這里,我被他的足智多謀給折服了,他為什么如此聰明呢?因為他博覽群書,知識面很廣,又善于觀察,所以知道那天的天氣非常適合行動。他對對手也很了解,知道生性多疑的曹操不會在這種天氣下冒然出兵,并且極有可能會采用射箭的方法擊退敵人。原來,聰明和智慧也要靠多閱讀各方面的書才能積累起來!原來,遇到困難也要勤動腦才能想出辦法來解決!
當然,我也要像諸葛亮那樣遇到困難絕不退縮,勇敢面對,努力想辦法解決。正因為他不畏懼困難,自己去想辦法才借到了箭,完成了這個任務。而平時,我遇到不會做的題時,就有點畏難情緒,想放棄。想想假如當初是我面對對手給出這樣的難題,我肯定完成不了任務,并且只有死路一條了。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以后,讓我明白,今后如果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我定要努力想辦法解決,實在想不出就請教老師,絕不把難題丟在一邊兒。
讀了這本書,我不僅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住了,更被諸葛亮的一個個妙計所折服。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博覽群書的重要性,也懂得了做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