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祖父用羹匙敲著桌子,滿臉通紅,叫聲像公雞打鳴一樣響:
“叫你們全給我討飯去!”
外祖母痛苦得面孔都變了樣兒,說:“全部分給他們吧,你也好落得耳根清凈,分吧!”
“住嘴,都是你慣的!”
聽,這是阿廖沙剛來到外祖父家時所經歷的一幕生活場景舅舅們為爭奪家產而爭吵斗毆的情景使小阿廖沙飽受驚嚇。這一幕真實反映了俄國下層人民沉重的生活狀況,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殘暴。
對,這就是我今天想向大家介紹的書——《童年》。它講述的是阿廖沙三歲到十歲的童年生活。從“我”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結束,生動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家里面的一切都是嚴格分開的,今天是外祖母出錢買菜做午飯,明天就該外祖父買菜和面包。輪到他買的那天,午飯照例要壞些,外祖母買的全是好肉,而他總是買些大腸、肝、肺、牛肚子。”外祖父開了家染坊,但隨著事業的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孩子們和外祖母,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在這樣一個彌漫著仇恨和殘暴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過早的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丑惡。有一次孩子因染壞了一匹布,竟被他打昏過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經被他用樹枝抽得失去了知覺。
這些對于他所經歷過并在信中能留下過傷痛的記憶的人和事,那些“鉛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敘述的時候,心情不可能是輕松的,因此這部小說的基調在整體上顯得嚴肅、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說是以一個小孩的眼光來描述的,這樣就給一幕幕悲劇場景蒙上一層天真爛漫的色彩,讀起來令人悲哀但又不過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的力量。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知識的源泉,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真的一點不假啊!愿人的心靈在書的浸潤下永遠純凈,思想在知識的洗濯下永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