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從小到大,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都被各種各樣的“借口”包圍著。“太忙了”、“太難了”、“差不多”、“可以了”、“不著急”、“沒辦法”、“又不關我事”等等這些話語,我們習以為常,且耳熟能詳,或許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類似的“借口”。
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可能不僅習慣了常說這些“借口”,而且也習慣了別人向我們用“借口”來解釋。我們習慣了用這些借口來解釋我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也許我們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甚至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可什么時候我們真正靜下心來想過,其實這就是一種逃避困難的借口。
可是這些“借口”真正影響了我們什么,是自身事業的進步、自我價值的實現,還是得過且過的平庸歲月?根據馬斯洛的五個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五個層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感和社會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其中最低層次是生理需要,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需要。這些“借口”又幫助我們實現了哪個層面的需要呢?
在看完吳甘霖、鄧小蘭的又一新作《工作沒有任何借口》后,我才深刻的發現到我們處處處在“借口”之中,我們平時很正常的話基本上都成了“借口”,這也正是我們絕大多數人距離實現自我價值還有很遠距離的原因。
學生時代的我們,一個個考試過關了,那就“可以”了、“不錯”了。工作時候的我們,“反正公司不是我的,那樣可以了”,“怎么又有事了”。生活中的我們,“不急,明天再弄了”,“沒時間,以后說吧”。這些話語充斥在我們的日常學習、工作、生活的各個角落。其實正是這些習以為常,有些時候,甚至變成了我們的喜好,悄悄地改變了我們當初剛剛踏入學習、工作、生活時的崇高目標。正是這些習以為然,消磨了我們曾經的激情,消磨了我們曾經的夢,讓我們適應了這碌碌無為的平庸生活。
有多少人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有多少人知道改變生活得首先改掉這種“借口”,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我想,不是沒有人,而是太少了,以至于我們的社會缺乏一種社會、個人前進的源動力。而這些“借口”只是滿足了社會最基本的三個層次需要,如果不能拒絕“借口”,個人的自我價值實現需要也許只是一個夢。改變了這些“借口”,也許我們離自己的目標就只剩下一步,當一切我們都精益求精,苛求完美時,我們的心態、境遇都將得到改變,我們的社會價值也將得以實現。
上一篇:初二上學期教學工作計劃范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