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公元206年,劉備三顧茅廬,終于請出了臥龍諸葛亮。
為什么劉備要三顧茅廬呢?當初,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按照徐庶的觀點,劉備便親自去拜訪。第一次去吃了閉門羹,未曾進門就返回了。第二次去時僅碰上諸葛均。此時,誠心誠意也已體現出來,為什么還要戒齋三日,熏沐更衣而三顧呢?用劉備自己的話說:“昔者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返方得一見。”其言下之意便不得而知了,劉備要效仿齊桓公。終于,皇天不負苦心人,劉備如愿以償地請出了懷有濟世之才的諸葛亮。
我們又從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劉備第一次拜訪他后,他不可能不知道,那他為什么不靜候劉備的第二次來訪,或者回訪呢?諸葛亮在后來的《出師表》上說:“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其實,這只是他的謙詞。他自比管仲、樂毅,又怎么會不求聞達于諸侯呢?那么,他出于何種原因,要等到劉備三顧茅廬后才見他呢?
其實,這便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諸葛亮雖然有才,但在當時,他不過是一個二十六七歲的“黃毛小子”,若是輕易便投靠劉備,必得不到重用。而那時曹操又正在玄武池訓練水軍,有南下的意圖。劉備的手下,雖有將才,卻無帥才。因此,他不得不慎重考慮。諸葛亮不僅是個政治家,還是個軍事家,懷有將帥之才。所以,如果他投靠劉備,就要維持劉備的勢力,但前提是他必須拿到兵權,這就得劉備相信他,器重他。
因此,諸葛亮用心良苦,設下了這個三顧的計謀,而劉備也正中此計。諸葛亮正是利用劉備急于求賢的心理而設計,致使劉備三顧方得一見自己。對于這個來之不易的人才,劉備當然不得不器重,后來也常常說:“我得孔明,如魚得水啊!”而當曹兵南下時,他又全權委與軍事。從此,便拉開了諸葛亮傳奇的一生的序幕。
當然,劉備的三顧也取得了禮賢下士的好名聲。吸引了當時的許多人才智士,他們陸續來投靠,壯大了劉備的勢力。
總的來說,三顧茅廬無論是對于劉備還是對于諸葛亮,都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