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于年少者乃教育之一部分,于年長者則為經驗之一部分”這是培根對游的定義。而我,當然也對游有自己的感受。
論春游之天氣
“春游盼晴”。這或許是大部分人所想,睛天自然可以沐浴著溫和的陽光,踏著輕快的步伐,攀登山峰。雨天又何嘗不好,一個人獨自沐浴著細雨,吮吸著新鮮的空氣,慢步在田園郊外。我們大可不必上演“罵天”這一出戲。首先,天非人,如何知人之七情六欲。它只不過是一種自然。再者,汪國真曾說到“心若是睛,雨也是睛;心若是雨,睛也是雨?!标幘χ徊贿^是人心里所想罷了。跟天又有何關系。最后,“游”主要注重的是“神游”,即精神上的瀏覽,而并非主要是形式主義的“游”。天氣只不過是一個多余的信號罷了。
論春游之“美味佳肴”
每次一說起春游,人們就會條件反射——想到“吃”。就拿本次春游舉例,老師一把“春游”說出口,筆者的同學們便開始議論起帶什么,吃什么,如何分配。等到春游那天,各小組“隊員”皆“全副武裝”、“整裝待發”(除余之小組)。且不說爬山之累,光是提著,手也會被提麻,可能就只有在中午就餐時方可大飽口福、“得到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在此引用楊宗杰一言)。收拾垃圾又成為一個大難題。何不像余,“去也空空,歸也空空。”口中食糖只不過可以使肉體上得到滿足,而“精神食糖”可以使那精神得到振奮。
本次春游所感甚多,特舉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