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智慧的啟引者。自古以來,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很美好的。但如今,有一些師生之間不和諧的現象。社會上正大力提倡“新型師生關系”,而欲培養“新型師生關系”,就必須做到尊重、平等、理解與溝通。
師生之間需要有尊重。仔細分析一些師生之間不和諧的案例,大抵都是因為缺乏尊重,導致不良后果。尊重是師生之間和諧相處的基礎,是“新型師生關系”的奠基石。孔老夫子博學強識,廣收弟子學徒,而他的學生亦學有所成。在做人方面,孔子強調“尊重”,他的學生非常尊重他們的老師孔子,因而孔子被譽為“教育先賢”。
師生之間需要有平等。平等是溝通橋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人處事的原則之一。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平等”。他對待犯錯誤的學生,并不嚴懲體罰,而是心平氣和,耐心地開導,使學生自己主動承認錯誤。“人民教育家”的方法固然對當今有借鑒作用。
師生之間需要有理解。理解是師生之間交流的催化劑,是溝通的前提。曾聽過這樣一則故事:一位中學生因母親生病住院而遲到,被任課老師罰站門外,老師知道原因后,仍讓他站著,學生不服,辱罵老師……產生這種惡果的原因便是老師與學生的互不理解,產生了溝通的隔閡。先哲柏拉圖曾經說過:“理解他人是一種好的美德。”師生這間,就非常需要“理解”的力量。
師生之間需要有溝通。溝通是交流內心的一種好方法,作為學生應主動溝通。主動溝通是前提,古人言道:“親其師,信其道。”親近老師,才能更好地學習他傳授的知識。如何親近,當然是用溝通的方法。好的溝通能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此時此刻,師生之間,已超越時空,身份已不再重要,是朋友,抑或是親人,師生之間已架起溝通的橋梁。
師生之間沒有多大的矛盾,老師對我們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說“天地君親師”,可見教師地位有多高。暮年之際,回想昔日之師,感慨良多!
我愿師生之間的關系能更加和諧、融洽,建立“既尊師重教又尊生愛生”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之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