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間,童年的串鈴兒還在耳邊回蕩,卻已物是人非。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讓我們沿著童年的腳步回到他們的童年。
他是誰?小小年紀不似我們一樣在寬敞、陰涼的教室里奮筆疾書,卻在烈日當空之下,在黝黑的土地上插秧。那是我爸爸。爸爸說,他們那時侯沒的吃,不像我們,吃不完飯就直接倒掉,亦或者是要大人三令五申加軟磨硬泡才肯吃。他們那時侯啊,早上喝粥,中午喝粥,連晚上也喝粥。因為要糧票,所以每個人的飯都只有一點點,再加上男孩子要種田,飯量大,通常能吃兩大碗,可米卻不夠,奶奶便燒粥,有時粥還不夠,奶奶就只吃一點點……
更令人吃驚的是,在爸爸那個時代還沒有計劃生育,所以一家子每每有七八個,飯也就更不夠了。
媽媽比爸爸小四歲,可是,在媽媽十二歲時,外公就去世了,只留下外婆獨自養五個孩子。可那時媽媽小小年紀就會自己賺錢了,工作就是刺繡。媽媽現在常常回憶起那時的事:外婆和她們姐妹四個在油燈下刺繡,那針,那手,動的飛快,使人眼花繚亂。
媽媽說,大姨是她們姐妹幾個中最年輕,最漂亮的一個。不但家務活干的好,連讀書也是全校一等一的棒,可惜……
又過了三年,大姨嫁了出去,外婆就少了一個得力助手。
媽媽還說,在她們那時候一年也沒幾次吃得上肉。過年了,飯桌上的五花肉和臘肉是動不得的。媽媽說,她那個想吃啊,最多就只能吃一塊,她求外婆要肉湯,稀哩嘩啦的又是兩碗飯……
我的童年卻是無憂無慮的,什么食物都有的吃,只要你報得上名字,就沒有你買不到的。漂亮衣服一件件地買,糖果零食一天天地換,可是卻還不知足,任性的要這要那。為了一點點小事就讓爸爸媽媽傷心,跟他們吵架,反過來卻讓他們來安慰我。媽媽經常感嘆:“現在的孩子呦!”
爸爸的童年是澀的,是因為充滿了汗水。
媽媽的童年是酸的,是因為那燈光下不停勞作的背影。
我的童年是甜的,是因為有了社會的進步發展和父母無私的愛。
雖然一個小小家庭燃起的火不足為懼,可是千千萬萬團聚成的三味真火去足以讓整個神州大地為之動容。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發展,共同創造了我們美好的童年,期望明天的陽光會更燦爛,祖國的美好前景會更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