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讀這本書,正如在歷史的長河中暢游,讓我更全面地獲取歷史知識,讓我們學到了許多的兵法,讓我們見識到了高強的武功,讓我們了解到了許多神通廣大的本領……
這本書寫的是公元三國群雄紛爭天下的真實故事。里面的人物各個不示弱,個性特點鮮明,仁慈厚道的劉備、胸懷大志的曹操、智勇雙全的關羽、重情重義的趙云、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等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本書里,我最喜歡曹操,因為他有非常高的才智,自編《孟得新書》,可惜前人已有人創作;有許多人說曹操陰險狡詐,其實在亂世梟雄”的背后,曹操是“治世奇才”。可是在戰國混亂的時代,他只能靠陰險狡詐,讓自己有一席之地。曹操在軍事方面的才能無勿容置疑的。他二十歲舉孝廉為官,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除馬騰,最終統一北方。從最底層摸爬打滾開始,以他的真才實干縱橫大半個中國。特別是“官渡之戰”至今仍作為“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而為人所津津樂道。
聽老師說,曹操在文壇上的成就也是叱咤風云,身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引領建安風骨的文風,給我們留下多少傳世佳作啊!其中《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尤為著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佳句更體現了曹操對事業盡心盡力執著追求的精神,并且千百年來激勵著人們,中老年人更常引以為座右銘。可見,能夠成就一番偉業,曹操的政治才干是不容小視的。
《三國演義》中讓我遺憾的就是蜀國,三國的王者本應是蜀,蜀國有智慧的諸葛亮,曾經先后燒了“三把”著名的大火,第一把是火燒博望坡,第二把是火燒新野城,第三把火是著名的赤壁之戰,他巧借東風,燒得曹操百萬大軍鬼哭狼嚎。他七擒孟獲、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用空城計嚇跑百萬曹軍等等,無一不用智。他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占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于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采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從這里足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才智和愛國之心。但是后來就因為馬謖不聽諸葛亮的話丟了街亭,讓蜀國到了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的形勢;而腐敗無能的劉禪,每天只知道游山玩水,喝酒……一點都不為國家的安危著想;更有那不忠的大將魏延,破壞了諸葛亮繼續為國效力的志向。而諸葛亮在去世的最后一刻,還在為國家著想,還在為國家出謀劃策,還在為國家作最后的安排……盡管諸葛亮神機妙算,但因為底下的人沒用還是不能一統天下的,在諸葛亮去世不久,蜀國馬上就被司馬懿給打敗,死去的諸葛還是嚇跑了活著的司馬懿。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唐代大詩人杜甫感慨萬千,為了蜀國的安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等愛國的境界又有誰人能比?
兵荒馬亂、亂世爭雄、三分天下的三國時代早已成為過去,只有那首氣勢磅礴的歌依舊在我們耳邊回響: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作為新一代的少年,在愛國方面,我們要好好努力,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國家盡自己的一份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為整個世界作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