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離騷》不變,仍是那個書法屈原情感的長詩,但人卻不復存在。屈原,殫精竭慮,一心為國,卻遭楚懷王排斥,蒙冤被逐-----此時他在涉江中,孤獨,是斜陽射在眼前的鋒利刀刃。身后,江水滔滔,自己走過的路已經消逝;前方,是做亡國奴的屈辱,是茍且偷生的痛苦,是等待自己的深淵------屈原無語,他為了堅持自己的本色已失去了太多,如果善于逢迎權貴,必能享受一時的榮耀,榮華富貴隨之而來;如果他能拋棄庸君,投向明主,必能讓自己有施展才華的一片新天地;如果-------有太多的“如果”,但他卻不接受這些如果,他是士大夫,是一個正直的士大夫,他不做一個沒有骨氣的文人墨客。
文人始終是一個能夠感到“天降大任”的團體,也許有人會說屈原是瘦弱的,甚至會說是手無縛雞之力,但他的風骨卻遠遠比鋼鐵堅強得多?!拔釋⑸舷露笏鳌保辉篙p易放棄,他要堅持到最后一刻,即使最后的結果是死,也要讓自己的本色永存。棄置而復依戀,欲去還留的徘徊,最終他只能選擇了自沉汨羅江。
這是一種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它折斷了屈原的憧憬,他毀滅了屈原的斗志,但他卻未能改變屈原的本色、正直與剛毅。屈原,愛國者的先驅,為后人留下了無數的思緒,留下了無盡的反思。從此五月初五成了他的永恒,他的離去使人們感到了前所未有過的空虛與無奈。
風,依舊吹。月已在空中。
月光灑在船頭,屈原明白自己在現實中無法實現單純的理想,選擇為本色而犧牲。屈原不僅是個名字,還是一種愛國的精神,一種不甘于淪落的心境,影響著今人的心喚醒每一個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因此,在國家有難之時,無數英雄挺身而出,統護了祖國的尊嚴,證明中國人的堅強和力量。閱讀《離騷》,品讀屈原,讓我再一次懂得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內涵,讓我這個在和平年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的學子樹立起了擔當祖國大任的雄心壯志,這種激情我相信在所有的炎黃子孫的生命中都會得以傳承和延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