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濕漉漉的,細小的雨滴調皮地敲打在小巷的石磚上,發出“丁冬”的聲響,好象一首鋼琴曲。推開窗戶,周圍的一切顯得朦朧而虛幻,似煙非煙。我知道,春天來了。
我喜歡春天,喜歡她的芳草茵茵,她的山花漫漫,她的楊柳依依,她的細雨霏霏,她的微風習習。
一年又一年,我對春天的理解也一年又一年地改變著。
掀開記憶——
一歲的時候,我剛出生沒多久,那時的我,也許還不知道這個世界有“春夏秋冬”之分吧!但是,盡管如此,從那張笑容如春天般燦爛的照片中,我知道,當時幼小的心靈能夠隱約覺察到周圍的變化。
六歲,我開始上小學。在課堂上,我知道了春天萬物復蘇,桃紅柳綠。“今天風和日麗,爸爸媽媽帶我出去玩。公園里的花朵五顏六色,草地猶如一條綠地毯,真漂亮!我知道,一定是春天來了。媽媽也告訴我,春天到了,天氣變暖,不用再穿厚厚的羽絨服了。原來這就是春天啊!”這是六歲的我眼中的春天。
轉眼,我十歲了。那時的我已經會寫作文了。“春姑娘邁著輕盈的步伐來到我們身邊。她給我們帶什么禮物來了?看啊!是小草,小草伸了個懶腰,偷偷從地里探出頭來,對周圍的景象是那么新奇。還有那邊!小花在向我們招手,有的含苞欲放,像害羞的小女孩,有的則開放了,像可愛的小孩子,露出天真的笑容。和煦的春風拂過我的臉頰,好象媽媽的雙手,溫暖無比,連小花小草也高興地跳起舞來。啊!春天真美!”這是十歲的我筆下的春天。
現在,春天又來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已經十四歲了。這時的我,讀了不少書,于是,我在書中尋找春天,感受春天。春天是蘇軾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春天是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天是白居易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春天是賀知章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天是朱熹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然而,春天也并不一定給詩人快樂的感覺,這時便有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一歲又一歲,我在漸漸長大;一年又一年,春在我心目中慢慢變化。
春天在空氣中,空氣中蘊含了春天的氣息;春天也在天空中,藍藍的天空可以讓我們感覺到春天的清爽。
春天的迷人夢幻,若那顰盈明眸,若那嫻馨漣漪;春天里的人們,置身于綠色朦朧中,美若一抹水色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