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生活中,讀書對于學生來說是家常便飯。之所以我說讀書是家常便飯,是因為我們只有連續不斷的讀書,將所有的知識盡可能的融進我們的腦海里,才會使我們的視野更開闊,更能陶冶我們的性情。
書有的可以啟發、教育我們,由得讓我們懂得許多的道理,還有的能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如果不讀書,在寫作文時就難寫出精彩的語句,適當的成語來。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沒錯,沒有書籍給人類的啟示、啟發,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在這么多書中,我們可以選一些適合中小學生看的書籍,例如《三國演義》就很不錯,我特別喜歡這本書。這本書中的劉備、曹操、張飛、關羽、諸葛亮等眾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兩個人最為搶眼,一個是曹操,一個是諸葛亮。曹操與諸葛亮是敵人,兩人的共同點是:不但很有才華,還都足智多謀,善于隨機應變。而且也都是為保衛自己的國家。不同的是一個是奸臣,一個是忠臣。雖然曹操給人印象很不好,但我就佩服他。曹操,他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人,身長七尺,細眼長須。子有放蕩不羈,但很有才華,有足智多謀。
當年,汝南有個善于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他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后稱魏王。他在北方實行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的作用。他用人唯才是舉,先后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才能的人。他還整飭吏治,抑制豪強兼并。他精通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還擅長詩歌,著有《蒿里行》《觀淪海》等篇,現存有樂府詩20余篇。他用詩抒發自己革新政治,統一全國的抱負,對當時的軍閥割據混戰加以判揭露,反映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這本《三國演義》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情節都深深的吸引著我,讓我更深入的了解歷史,因此,我特喜歡《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