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我獨自一人來到了新建的寶應博物館。這里的展品品類齊全,產地豐富,保存完整,更有三級以上珍貴文物400多件,讓我目不暇接,驚嘆不已。展品主要分為先秦時期、漢魏六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明期,囊括了玉器、漆器、陶器、青銅器、詩畫、工藝品等等。其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九里一千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古射陽的興起和繁榮,不僅哺育了許多杰出人物,還給后人留下了極有價值古漢墓群——“九里一千墩”。
“九里一千墩”漢墓群是從西漢開始逐漸形成的氏族墓葬群,位于寶應縣城東六十里處。東西長約十華里,220平方公里范圍內,分布著大量人工封土墩,人們俗稱“九里一千墩”。歷盡滄桑變遷,至今仍有上百個土墩。
關于“九里一千墩”的形成,民間有許多神奇的傳說。當年秦王趕山填海,揮舞神鞭把西邊的群山趕到這里時,疲憊困頓,酣然而睡。東海龍王害怕秦王填海殃及龍宮,派機靈的三公主趁秦王熟睡時,偷換了神鞭。第二天秦王醒來,揮鞭趕山,怎么趕也趕不動,山定在了這里。經過千百年風吹日曬,形成了一座座土墩子。九里一千墩文物蘊藏極為豐富,據史料記載,清代就出土過“漢銅虎”、“千金鐙”等稀世珍寶。清乾隆五十年,出土了極其珍貴的“孔子見老子”石門畫像石。江蘇省人民政府在1963年和1982年兩次出文公布“九里一千墩”為省級保護單位,并將祭墩、竹墩等作為重點保護項目……
只有真正了解一個城市,才會真正熱愛她。參觀博物館之后,我走在街上總是有意無意的用欣賞的目光去觀察寶應這座美麗的城市;每次看到有損市容市貌的行為時心中總是想,這么好的城市,我們為什么不能好好愛惜她保護她。寶應博物館是一個窗口,應該面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讓大家都來了解寶應,熱愛寶應。因此,我倡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到寶應博物館參觀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