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浩瀚的文學作品中其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史記》。《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各朝各代的興盛和衰落。共跨越時間三千多年,
它的作者就是我國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10歲開始學習古文。20歲時,各地漫游,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元封三年,司馬遷繼承其父親之職,任太史。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悲痛欲絕的他想到了自殺。可后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而死,就像動物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充滿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
我們再說說《史記》吧,我看了后覺得那是一次足不出行的旅行,我看到了各朝各代的繁榮景象,宮中不勝枚舉的奇珍異寶,秦始皇對百姓的殘暴,官場的險惡,百姓的生活;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硝煙未散,崇武的漢武帝揮兵抗擊匈奴的塵土飛揚。感受到“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鴻門宴”“自刎烏江”和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
魯迅先生說過“史家之絕唱,無遜之離騷”。這說明了《史記》的重要性和地位性。
《史記》是中國的精華,是中國的標志,是中國人的驕傲。讀了《史記》會讓我們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會讓我們終身受益,這是我個人的認為。更重要的是司馬遷那不屈不撓、不顧個人羞恥完成大業的可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