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桃花,總使我想起歷代文人墨客詠嘆它的詩文。什么紅綃香斷,什么情輕浮薄命,再加上林黛玉又在荒丘冢上何鋤哀葬過它的芳魂,所以桃花總給我一種凄切、悲涼的感受,總也愛不起來。今年三月,我獨自上山踏青,一個偶然的發現,才使我拋棄以前陳腐的偏見。那是一個春寒乍暖、云淡風輕的下午,正當我傍山遐想漫步是,遠遠看見一片桃林,那燦爛如霞般的桃花,整整映紅了半邊山,信步走去,置身在桃花林中,仿佛進入了桃源仙境,陽光照射在粉紅色的桃花上,紅色的光芒映著地上紅紅的落英,仿佛空氣都成了紅色。驀然,我想起了李清照詠海棠的詩句“知否?知否?正是綠肥紅瘦”來,而今卻是紅肥綠瘦。是花姐姐橫蠻?還是葉妹妹怕羞?
我正遐想著,淡淡的清風送來一縷縷桃花的幽香,不覺感到心神迷離。正在這時,我發現一個隱約的身影,走上前去,原來是一個老農在掃地上的落英。“桃花好看是好看,就是落得太快了。”我忍不住嘆息道。老農哈哈地笑著說:“塑料花常開不敗,就是沒有鮮桃吃。”我一怔,細細咀嚼著老農這富有哲理的話語,突然領悟桃花一身中正真的價值——它不惜舍棄自己芳容的姿容,不正是為人類奉獻甘美的果實嗎?桃花素有報春之名,當它的芬魂凋萎成地上的落英,化作春泥時,又成了百花爭艷的養料。龔自珍就曾寫有這樣的詩句——“落花不是無情無,化作春泥更護花。”
桃花就像勤勞賢淑的教育者們,無所奢求。它樸實、自然,點綴著祖國的山野、平川,孕育著碩果累累的金秋。此刻,我對桃花的真切贊美油然而生,我把這顆熾熱的心,全部奉獻給它。我想,當人們品嘗著鮮美的蜜桃時,當伙伴們的抱花叢中漫步時,決不會忘記桃花的精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