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生不僅僅需要表揚贊美,同時更需要批評教訓。
如果你的教訓能幫助我理解人生,能幫助我進一步看懂一些哲理,對我有所幫助,那我會十分感謝。但如果你只是為了教訓而教訓我,我勸你還是省了吧,我對那些沒有營養的教訓一點都不感興趣。大部分人會因為自己年齡的緣故,教訓比自己年齡小的人,他們自認為自己的見解很獨到,至少比他教訓的那個人看得多,見的遠。
這種無謂的教訓與其說是為了教育,更好的解釋是發泄自己的不滿或是憤慨,至少多數人是這樣。無論你的家人或是親人在教訓你時,都會事先聲明這是為了你好。在這句話看來,我有些不解,任何教訓的前提都是出于一份好心,可是這份好心的含凈量是多少,他是否能對你教訓的那個人起到一定的幫助,如果在這種教訓中只有抒發自己的不滿心態,那么這種教訓我也可以視為是“無謂”的教訓。
學習上,我們總能被老師教訓。小學我們學到了做人,初中我們學到了成績,高中我們學到了堅持,大學我們學到了自律。如果說非要讓我選擇一個感謝的話,我選擇了小學,沒有什么比做一個健全人來的更重要。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在家孝順父母,出外尊敬師長,言行謹慎誠實守信,對普通人尊愛親和廣施仁義。這些都做到了如果還有精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文化知識了,可見做人才是第一位的。
對于別人給你的教訓,你可以忍,但要看是為誰忍,為了什么忍。如果對方對你的教訓僅僅只局限于學歷的高低或是事業成功與否而看不起你的話,那么其實你也可以“懷恨在心”畢竟人無完人,君子是好,可又有多少人可以自稱為君子呢?學歷的高低和事業是否成功不能完全取決于一個人的能力,如果因為這兩點你就看不起他人的話,那么我可以很準確的說,你已經缺乏對他人的遠見,在你身上不具備這種條件。
盲目教訓一個人是錯誤的決定,因為你沒有帶給他任何的幫助,他在你的教訓中學習不到任何有用的道理或是知識,換句話說等于在聽你的白話。老子曰:“無為而治”何為“無為而治?”意思就是順其自然,任何事都無需強求,如果你真的看不慣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也無需說出來,但是多數人都是“有為而治”畢竟到達這個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
沒有營養的教訓顯得太蒼白,也沒有太大的力度,因為這份“教訓”的背后不具備任何道理和哲理,他只是抒發了人們的不滿和憤慨。在我看來何為真正的“教訓”。這份“教訓”告訴了我們一些道理,即使只是很少,告訴了我們對今后人生的一種別樣的見解,就像當我們求別人辦事的時候,你可以教訓我們,但至少你要幫我的忙,如果你不幫,就不要多嘴說什么,因為你懂的我懂,你明白的我也明白,無須多說什么,也沒資格多說什么。
我不是什么君子,所以也不用去維護君子的規章制度,有時候被別人教訓要看是被誰教訓,他教訓的是否有理,或者說他教訓的有沒有讓你明白一些真理,如果是那樣,你該感謝這個人,他教會了一件你不懂的事。但如果他只是告誡你該做什么,來規劃你的生活,那你可以拒絕,因為你不需要這些,他說的越多,只會讓你心里對這個人多一份厭惡,等這些厭惡漸漸多了,也就成了仇恨,也許等你成功名就的那一天,你會想到當初他對你的這番教訓,到時你就會把原話還給他,因為每個人的價值都是只有自己知道,而不是別人而定論的。
如果別人犯錯了,你可以教訓他,但是不要盲目的教訓。我們也要經常的教訓自己,鞭策自己,這樣我們才會懂得怎樣去改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