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答滴答……“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中我已喜歡上了聽雨的聲音。
更討人厭的是在忙碌的早晨,故意讓你見見那淅淅瀝瀝的蛛絲漫天撒下,然后被其迷惑。走到半路,它又忍不住暴露原形。只聽得嘩啦一陣,沒一分鐘,路上的行人,沒帶雨衣的,帶雨衣沒來得及穿上的,都成了落湯雞。那根根頭發都聚成一團,像抹了焗油膏似的發亮,我也是體會過的。
可是啊,可是雨一旦進入文人的詩文,不管什么樣的雨,不管它有著怎樣的“罪過”,在文人筆下都是那么的釋然。
“小樓一夜聽春雨”,“杏花春雨江南”。這從沒見過的江南是細雨,就這樣被描繪出來了。真不知是該感嘆文人的風采,還是該謝謝春雨帶給他們的靈感。
用郁達夫的話說:夏天的雨,可以殺暑,可以潤禾,它的價值之大,更不必再說。可是偏有人把“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意境竟留在了《紅樓夢》中。而且留得巧妙,留得精彩。
我聽說過很多寫秋的詩句,而其中寫秋雨尤其之多。“秋風秋雨愁煞人”的長嘆,引來了不少文人的共鳴!
三冬的寒雨,愛的人恐怕不多。但到了秋晚冬初,正當“蒼山寒氣深,高林霜葉稀”的時節,若非身歷其境者是領悟不到的。如果說秋雨是耐人尋味,那冬雨就是似曾相識了。
于是乎——我萬萬不敢討厭雨了。
文人都要在雨天靜靜地觀雨,感雨,聽雨……又何況是我聽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