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有人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還有人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贊揚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提到這兒,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語文老師——劉老師。
話說開學的那一天,同學們正在為整理剛發下來的新書而忙得“焦頭爛額”。好不容易整理好了,只聽一陣急促的鈴聲響起……我一看課表是語文課,心里就迫不及待起來,真想快點一睹語文老師的“廬山真面目”。再看看其他同學,也是一臉很好奇的表情。
就在這時,在一陣地板磚聲音的“伴奏”下,我們班的“重量級”人物隆重、閃亮登場了。一見語文老師,我的第一印象是不咋樣:不高的身材,樸素的著裝。可當我聽過他的課以后,第一印象立即就“灰飛煙滅”。
他作了自我介紹之后,告訴我們什么是“語文”。他說:“口頭為語,書面為文。這是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的解釋。只要你們把話說漂亮了,把文章寫好了,就把語文學好了。”
在課堂上,劉老師與我們就像是朋友一樣,無拘無束,他不斷地給大家以鼓勵,他說:“在我的課堂上,站起來的都是英雄。”所以在語文課上,我們都是生龍活虎的。
我清楚地記得,他給我們上的第一課是魯迅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的“百草園”是“樂”園,園中的景色是那樣的美好,故事是那樣的神奇,捕鳥是那樣的有趣。這一切從老師的口中,通過他豐富而有風趣的語言,通過他恰當而自然的動作,清晰地表達了出來,就像涓涓細流,流入了我們的心田。我們聽得是那樣的認真,那樣地投入。到了“三味書屋”部分,老師讓我們回答魯迅“三味書屋”的生活與他在“百草園”的生活有哪些不一樣時,同學們爭先恐后——你方說罷我登場,一個個回答得是那樣的完美,劉老師看到我們的表現,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心里感覺是那樣的舒適,那樣的美好。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劉老師一絲不茍的教學精神。在我們早讀的時候,他要求我們放聲朗讀課文,背誦名家名篇。不僅如此,每一次的配套練習他都是當面批改,如果有做錯的地方,他會耐心指出,細細講解,到你明白為止。寫作是同學們頭疼的事,劉老師告訴我們的法寶是:多寫、多改。我們基本上是一周一次作文。他要求我們,寫后一定要多改,并告訴我們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言:“寫作而不加以修改,這種想法永遠拋棄。三遍、四遍——那還是不夠的。”讓作文修改在同學們心中根深蒂固。每篇作文中都有老師勾畫與批注,最后有總體評價,并打出本次作文的得分。
劉老師啊,您就像一根默默燃燒的蠟燭,奉獻著自己,永遠不會熄滅。你照亮了我們心中最深的地方,給了我們無限的溫暖,你的形象永遠會留在我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