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幽深的庭院,寂寞的梧桐,無可名狀的離愁之苦。——題記
一個清冷的夜晚,獨自登樓,只身一人,默默無言,見天上的明月似如一彎如鉤的月牙。俯視庭院,幽深的院子里,高高的梧桐樹也孤單一人,在院子里悄聲無息,使他分外感到孤獨的寂寞,同時也使他感到了籠罩著院中的一片凄涼的秋意。這凄涼的秋意,像是在關閉著的院門鎖在院中似的。他從一位高高在上的君主瞬間變成了一個人人討厭的階下囚,于是就有“剪不斷,理還亂”,心中千頭萬緒,心亂如麻。“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莫大的離愁便涌了上來。
國家也是家,是我們每個人所擁有的大家庭,同時也是我們成立小家庭的前提條件,我們應與國家共進退,誓死保衛我們的大家庭!古時戰亂頻繁,只是為捍衛國家而不惜犧牲生命!文天祥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人生的贊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即使有了莫大的冤屈仍發出了震撼人心之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俗話說:“落葉歸根”。古往今來,家鄉都是人們的歇腳點、避風港。由于官場上的勾心斗角,我們,被迫離開家鄉,身在異處總會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情感。傍晚,滿斗星辰,月如鉤,不禁想起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思鄉情懷。思鄉這一話題總被詩人們“借鑒”。
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那輪皎潔的明月,“煙波江上使人愁”中那浩渺的煙波,“抱膝燈前影伴身”的寂寞,“不知何處吹蘆管”的悲涼。幽深庭院,明月高懸,煙波浩渺,蘆下吹管,無不體現了世人對故土的思念。路漫漫,何時是歸期?情綿綿,誰把鄉書傳?“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便汩汩而出。中秋佳節,皓月高懸,星光悠悠灑人間,思鄉情懷道不完。蘇軾身居異地,團圓之夜不能團圓,舉杯小斟一口,倍感孤單,也只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遙望明月,親人、故鄉的影子若隱若現,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還不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寥寥幾字,在世人的不同組合下,寫出了人間百態,把游子歸鄉的心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如同見到畫面一般。真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只言片語,推敲搭配,抒發離別愁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