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店走走停停,想尋一本能用來打發閑暇時光的書。走出書店時,我的手里多了一本《后來我們都哭了》
我花了兩周將它讀完。發現這本書和它封面上標榜的并不一樣。也許很多人都會是只把它當做一本無趣的甚至于情節狗血的言情小說看待,而在我,它一定不僅是如此而已。
這本書講述的并不是純粹的愛情故事,更多的是其故事背后的青春與世事。我能將它讀完并且書寫感想也正是因為我與身邊的人正和書里的主人公們一樣:一群意氣風發的青年,一段青春洋溢的歲月,一個個擁有不同經歷、不同內心、不同思想也有著不同未來的少年。
書里,十三歲的林洛施被素未謀面的哥哥告知身世,原本一起生活了十幾年的父母一夕之間變成毫無血緣關系的“陌生人”,生母病危,又在自己找去的時候裝作不相識……現實中,我們雖遇不上那么“小說”的經歷,但是我們一定會遇到挫折。當你被困難牽絆時,你是選擇懦弱、還是選擇與命運抗爭。正如普希金的那首詩:“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而過去的一切都會成為親切的懷戀……書里,米楚是個富二代。從小過著比同齡人好得多的生活。但因為父母離異。缺少愛的呵護,變得孤僻。自從遇到了林洛施。她變得愛笑、愛說話。但她還是經常與父親吵架。她在親情的漩渦里苦苦掙扎,卻似找不到可供抓住的繩索。她感到無力與疲乏,卻也在友情的蔭蔽下得到片刻的安寧與輕松。生活中,我們也曾跟父母出現過爭吵。抱怨他們不了解我們。抱怨他們把我們當小孩子。細細想想,父母何嘗不難過?不傷心?書里教會了我們父母的苦楚,讓我們換位思考,理解辛苦的爸爸媽媽。
作者曾在后記中寫道:之所以叫《后來我們都哭了》是因為希望讀者在書里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曾今的誤會、傷心、感動、然后用眼淚將其發泄。我看完后,也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