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一天上午,我觀看了一部電影:《南征北戰》。開始是解放軍的隊伍在行軍,他們和解放區里的老鄉告了別,往后撤退。國民黨的軍隊在后面追,后來他們之間的戰斗便開始了,一路上打了好幾仗。后來,反攻開始了,解放軍強占了鳳凰山,還有摩天嶺呢!雙方的戰斗可激烈了,“砰砰……”槍聲不斷。接著,鳳凰山主峰又開始了一次大戰斗。打得更激烈了,哦!還有一個解放軍抱著一個國民黨兵滾在了一起,又有一個解放軍戰士把一個大鐵勺子扣在了國民黨兵的頭上,我們忍不住笑了起來,這一仗解放軍又勝利了。
國民黨兵把摩天嶺困了一段時間后,他們要炸毀這座山,可鳳凰山的戰斗一結束,敵人感到不妙,就慌忙上了車,連忙逃走。一個國民黨瘸了,走路一瘸一拐地跟在后面,我們又笑了。隨后,國民黨的隊伍逃過了河,解放軍騎著大馬追敵人,村里人都送給他們送吃的。忽然三顆信號彈打上天空,所有的解放軍都把敵人包圍了起來。打了一陣后,把敵人都消滅了,我們勝利了。我們也都歡呼起來:“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
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攝制的第一部優秀的戰爭片。影片場面宏大、氣勢磅礴,它通過對一支具體的作戰部隊轉戰經歷的描繪,同時又生動地勾畫出整個戰區國共兩軍角逐的全方位圖景,形象地體現出人民解放軍運動戰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它是從解放后直至“文革”期間我國拍攝的大型戰爭片之一,即便在“文革”中幾乎所有影片都被禁演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在銀幕上上映,足見其影響力。《南征北戰》的故事生動,情節起伏跌宕,節奏感強。同時影片又有著紀錄片的紀實風格,使人感到真實可信,有強烈的時代氛圍。
片中的人物塑造也十分成功,從下級的軍官、戰士一直到兩軍的高級將領,都有著較為鮮明的個性化彩色,避免了概念化和臉譜化的描繪方式。其中特別是由馮喆扮演的高營長,在軍人的剛毅、果敢性格中,著重突出了他的溫厚、智慧,甚至是帶有書卷氣的一面,是早期電影中不可多得的軍人形象之一。此外由陳戈、湯化達扮演的我軍高級將領,由張瑞芳扮演的女村長和項堃扮演的敵張軍長,白穆扮演的敵參謀長等,也都是新中國電影史上令人歷久難忘的經典銀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