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語人生】有兩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邊散步,忽然發現地上有一堆黃金,可能是誰不小心掉下來的。這時一個僧人也看到了這堆黃金,閉目念叨著:這可不是好東西呀。會殺人的。僧人念叨完后匆匆就走了。
【第2句】:【佛心禪語】懺悔能戰勝自己內在的敵人,打掃自己靈魂深處的污垢塵埃,減輕精神痛苦并凈化自己的精神境界。
【第3句】:不以先進略后生,不以上官卑下吏。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不作風波于世上,但留清白在人間。不做溫室里花朵,要學風雨中雄鷹。不做賊,心不驚;不吃魚,嘴不腥。才能濟世何須位,學不宜民枉為官。
【第4句】:于此土聲色諸境,作地獄想、苦海想、火宅想。諸寶物,作苦具想。飲食、衣服,如膿血、鐵皮想。(妙葉禪師)
【第5句】:而法財能莊嚴法身,培養慧命,畢生受用無窮,我們應該追求永恒的功德法財,因為它能與自我生生相隨,世世不離。
【第6句】:【禪心佛語】人之所迷,因在局內,人之所悟,因在局外。人生充滿變數,定力如何,直接影響到人生的走向。淡定看人生,寧靜看自己。
【第7句】:何時紛爭一角墻,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愚癡生嗔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火,只作耳邊風。長短家家有,炎涼處處同。是非無實相,轉眼完成空。
【第8句】:佛說:對一切因緣造作的現象,應該這樣來看:都像夢幻泡影一樣,并不真實;都像朝露和閃電一樣,瞬間生滅。
【第9句】:【禪心佛語】埋怨是心靈的癌癥:埋怨的情緒會吸光您的快樂,吸光您的人緣,吸光您的自信,吸光您的動力,不但得不到原本所沒有的,還會讓您原本所有的也漸漸被噬去。親愛的朋友,千萬不要讓“埋怨”的情緒毀了您的生活。
【第10句】:當有一天,生命走入蒼老,若傍晚夕陽涂滿屋檐,你如所愿般被故鄉攬入懷中,一口清茶,一欄遠山。終于明白,這就是千磨萬難之后,最好的時光。
【第11句】:【禪語人生】學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覺悟,即是從生活禪進入禪生活的過程;學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眾生,即是從禪生活回到生活禪的過程。
【第12句】: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于佛。亦如魚生于水,水不生于魚。欲觀于魚,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于水,已見佛者忘于心。——《達摩大師血脈論》
【第13句】:【禪語人生】心從哪里走過,花朵就在哪里綻放。只在悲傷的故事里徘徊,那只會剪短另一個幸福的故事。而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一個的故事。這個故事,沒有開始,便沒有結束。沒有結束,就沒有新的開始。心住當下,無來無去。
【第14句】:若轉得自己,則一切粗重境來,皆作得主宰。。若作得主宰,即是不變易,若作主宰不得,即是變易也。(唐)曹山本寂禪師
【第15句】:【禪心佛語】通常我們都向外追尋,從財富,地位,親人乃至他人的認可中尋求安全感。但依賴和執著外境終會帶來痛苦。要向內求,通過自己的信仰,善業,智慧來實現真正的安全感。
【第16句】:【每日一禪語】花落傷多,人心墻多。心量大小決定了人生苦樂。心量小的人,容不得,受不得,裝不下大格局。當我們能為別人考慮,它又會漸漸舒展開來。一念利他,心的格局便不一樣。
【第17句】:佛在心中莫外求,禪語淺顯自然游。天籟破解千重霧,空谷閑云萬載流。塵世忙碌日取汗,獨處靜心月照樓。悟得隨緣是妙諦,拋盡妄執樂相酬。
【第18句】:【佛心禪語】別把自己看得太高,這個世界離開誰都行;別把自己看得太低,這世上你獨一無二。每個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使命,不用和別人比,好好活自己。
【第19句】:【禪語人生】我們沒有抱怨人生的任何權利。假如你對人生感到不滿,那只是表示我們對自己感到不滿,因為,因果從不誤人。好好的面對現實,并接受果報,將會比怨天尤人,更具實際的幫助。
【第20句】:世事離戲只有一步之遠;人生離夢也只有一步之遙。生命最有趣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做自己,承擔所有的責任。
【第21句】:【禪語人生】幸福人生就要使我們的善心念念相續至未來際。所以我們的生命就是在念念之間。保持正念、善念至關重要。
【第22句】:【文案基地經典禪語】塵埃落定,功過得失,誰人評說?其實,人生論得失,唯有寸心知。在一顆寬廣的心靈里,沒有所謂的得失,一個人到了忘懷得失的時候,才是真正地有所得。
【第23句】:人的一生,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坎坷和磨難。很多事情都是在無法預料中發生。而體弱多病的我更加要勇敢的面對困難,選擇堅強地走下去。要學會不抱怨,不去怨天尤人,有時候,處境不太好,會抱怨,就像海水永遠在那里低聲嗚咽。
【第24句】:此本源清凈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筠州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第25句】:【禪語人生】要感謝欺騙你的人,是他增長了你的智慧;要感謝傷害你的人,是他磨煉了你的心志;要感謝藐視你的人,是他覺醒了你的自尊;要感謝遺棄你的人,是他鍛煉了你的獨立。
【第26句】:【禪心佛語】年輕的情懷,喜歡一個人,愛一朵花,其實并沒有錯,在我們長大過程中;只要愛過,喜歡過就是美麗的。
【第27句】:【佛心禪語】小和尚忽然覺的,自己似乎就要領會到一些什么東西了,于是連忙磕頭說:“和尚慈悲,求師父教我。”
【第28句】:【禪語人生】真想就這樣對喜歡的人好,不多想,不求結果,沒有目的,不問往后。就這樣,順著時間的脈絡,日復一日的溫柔下去。
【第29句】:未經詢問便向別人贊揚自己的德行戒行,智者認為這種滋味吹噓的人不高尚。平靜沉著,不稱道自己的品行如何如何,在這世上任何地方都不驕傲,智者認為這樣的比丘高尚。《經集》第四品,第三章《邪惡八頌經》
【第30句】:時間,不會老去;歲月,不會逝去。變的,只是我們。一個十年,又一個十年,這些累計起來的數字,敲碎了我們的心。一個輪回,又一個輪回,這些堆砌在一起的年輪,揉碎了我們的靈魂。
【第31句】:【禪心佛語】大凡事物發展過快則衰亡也快,緩慢穩定的發展則容易有圓滿的成果。早晨開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會枯萎。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諱速成。
【第32句】:在“眾生皆有佛性”的基礎上,佛家又提出了一個“眾生平等”的觀念,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眾生平等”四字不啻于一聲驚雷,促進了民主思想的覺醒。
【第33句】:有舉世不知而我獨知之識見,始能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始能有舉世不見知而不悔之胸襟。(當代)夏蓮居《自警錄》
【第34句】:【文案基地經典禪語】靜靜的流水,匆匆的歲月,輕描淡寫的訴說著輪回的故事,到頭來不過都是散了,終歸虛無。可散去了云煙,怎么就散不去你對命運的懷疑?散去的故事,怎么就散不去你對命運的質問?煩惱、執著又是何苦?
【第35句】:【禪心佛語】從來沒有用來鼓勵工作努力的賞賜,所有的賞賜都是用來獎勵工作成果的。所以,我們不能只是努力地去工作,更要聰明地去工作。
【第36句】:有些人尚能看淡名利,但是卻無法看開情愛,于是寧可舍棄財物名利,而執著于情愛。而有智慧的人,不只能看開財物名利,也能夠淡視情愛。因為,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若放不下、看不開,則永遠無法醒覺徹悟。
【第37句】:【禪語人生】我也認識不少政界和商界人士,從擁有的地位和財富看,他們應該很幸福了。但事實上,這些人非但不幸福,內心反而有著他人無法想象的壓力和痛苦。
【第38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我們生活在人世間,就要學一種豁達,學一種灑脫,學一種開心,看人間花開,賞天高云淡。
【第39句】:【禪語人生】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斯絕亦絕,般若現前。
【第40句】:生活里需要留意,你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有可能傳遞什么,為了防患于未然,不要傳遞那些傷害,讓自己的理智支配念頭,讓每一個念頭更客觀、更公正,首先要注意自己雙腳的方向。
【第41句】:【禪語人生】眾生心病,擁有的人煩惱“失”;沒有的人憂慮“得”,患得患失,卻成憂愁。若是身一無所有,則心一無掛礙——沒有得失的牽絆,沒有物質的積累,心靈自然沒有掛礙。這是圣者所有的境界,也是學佛者所求的境界。
【第42句】:【禪心佛語】人生無常,有得意,有失意,過好每一天,就是過好一生。人生是一種態度,心靜自然天地寬。不要因為停留在不開心的過去,而錯過了本該屬于自己的美好的明天。
【第43句】:【靜心的禪語】品一盞茶,洗去塵埃,洗去滄桑,洗去虛情假意。然后,在一盞禪茶時間里,獲得坦然,獲得清淡,獲得寧靜。我等你,與我共續一場遺留在前世的禪茶之約。你若來,我定與你聽雨品茗,笑談浮生滄桑,風月年華。
【第44句】:【禪心佛語】勤則天下無難事。勤勞可以白手起家,聚沙成塔,由一點一滴的積累而成豐碩的成果。如果懶惰和奢侈浪費,縱有萬貫家業,金山銀山也會吃空。勤儉是一個人成功立業的必要條件,為人不可缺失。
【第45句】:【禪心佛語】人生最可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所擁有。不懂得珍惜眼前所有,才是最可惜的。因為擁有的總會失去,與其變成已失去而懊悔,不若擁有時學會珍惜。
【第46句】:【禪語人生】有因有緣,一切事情才能成就,如果自己破壞了因緣,自己不能把握因緣,萬事萬物就很難圓滿了。
【第47句】:【禪語人生】一個人往往有力不從心的時候,有脆弱無助的時刻,有沮喪、懊惱,有失望、痛苦。這時候你必須對自己說,你不必這樣,你要開心啊。
【第48句】:當回首人生的那些酸苦,你會回味出一種堅強;當你學會放手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已經擁有。一念花開,一念花落。這山長水遠的人世,終究是要自己走下去。有的人對你好,是因為你對他好,有的人對你好,是因為懂得你的好。
【第49句】:【禪語人生】我們應該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同時,不應該貪執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珍惜自己擁有的人常常會幸福、快樂,貪執不屬于自己東西的人,往往會煩惱、痛苦。
【第50句】:【禪語人生】在這座“行政化”的寺院中,盤龍寺的僧團很象是管委會雇傭下每月領取工資的從業人員。當地一位法師說:我們盤龍寺是目前唯一沒有被“商業化“的寺院”,但這座寺院已經被“行政化”了。
【第51句】:【禪心佛語】人的輕重貴賤,絕不是自己能夠定下標準的。世間智者,無不是能將世事拈于指尖,控于股掌。說起來,不過六個字:拿的起,放的下。審時而拿,度勢而放。平靜謙和,不事張揚,才是最重的分量。
【第52句】:【禪語人生】我們一定要樹立佛法的正知正見,一定要樹立牢固的因果觀念,一定要樹立牢固的前生后世的輪回觀念;一定要相信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一定要相信人是可以大徹大悟的,一定要相信自心具有無量的功德和能量。
【第53句】:【禪語人生】心的開放程度越大,可以接納的人就越多。如果只是活在自己的感覺中,就會注意不到他人的存在,結果成了孤家寡人。
【第54句】:【禪心佛語】對于各種不同的意見,都要想到,任何一個團體,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生存發展的。每個人都要自覺地約束自己,不要使自己的行為和主張損害了團體、家庭或者企業的發展。
【第55句】:生活需要規范,但又不可以把自己變成規范的奴隸;因為死守著規范,就不能解決新的問題。有時候,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可以采取違反常規的方法,重要的是先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標準。
【第56句】:【佛心禪語】財富:金錢可以買來一定程度的幸福,也可以買來社會地位。可一旦吃穿住的問題解決了,你多賺的每一元錢的意義就會越來越小。
【第57句】:【禪語人生】信仰佛、法、僧三寶,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癡三毒,凈化身、口、意三業,這四件事是佛法的總綱,也是我們修行的起點和終點。
【第58句】:【佛心禪語】別人對待你的方式,都是你所教的。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中教會了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有的人教會別人虐待自己,有的人教會別人尊重自己,有的人教會別人忘記自己,有的人教會別人記住自己。
【第59句】:【禪心佛語】人生短短幾十年,當你覺得有事想不通時,那么就請告訴自己,你只是走錯路而已,退出來換條路就好了。當你覺得不公平時,請告訴自己,正因世上有各種不公平,才會讓你變強。真有什么過不去的了,那退一步就好。
【第60句】:【禪心佛語】和諧自他關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處理好家庭關系、人際關系、團隊關系、民族關系、國家關系、宗教關系乃至人與自然的關系等等。
【第61句】:【禪心佛語】當我們猶豫的時候,不要急于做出決定,往往最佳時機不是這個時候,讓自己沉淀下來,三思而后行。
【第62句】:【禪心佛語】聽一首歌時,會想起一句話,一個人,和一段似錦的流年。一個人生活,可以很自由。但是,只有一個人,便不能說是幸福。找到一個人,一直往前走,別往后看。順其自然,內心就會逐漸清朗,時光越老,人心越淡。
【第63句】:【禪語人生】無論前世今生,愛過就不后悔,當有一天,與你所愛的人再次相逢,惟愿輕輕嘆一句:哦,原來你也在這里。
【第64句】:【佛心禪語】禪師看他已經有所覺悟,便笑著說道:“是啊,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很多人只想著往心里裝更多的東西,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他們越是這樣想,就越不能得到,因為他們的心已經滿了,怎么能裝進去東西呢?”
【第65句】:天下萬物的來和去,都有它的時間。進一步,有風景;退一步,得心境。快樂和幸福,說到底,只是心里的一種安閑與寧靜。
【第66句】:生活里的那些固執與傲慢往往成全了更多的“不堪回首”、“難以釋懷”、“悲憤交加”的過往。學會溫和以對,也就讀懂了生命,活好了相逢與別離,歲月靜好,何苦自傷。
【第67句】:【禪心佛語】每個人的心里都潛藏著一條悲傷的河流。你有你的疼痛,我有我的艱辛,并非不懂,只是無暇顧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想要溫存永生,只需嘴角上揚,那就是最美好的故事。
【第68句】:以從容的心態,微笑面對人生;以樂觀的心態,感悟云起雨落;以隨和的心境,靜觀花開花謝。用苦澀眼淚沖刷生活的酸楚,用時光沉淀情感的碎片!
【第69句】:【禪語人生】修行,僅僅是感官上的克制,雖然重要,卻是不夠的。無論一個人如何留心地去克制眼、耳、鼻、舌、身和意念,如果沒有智慧去了解貪欲的真實面貌,那么是不可能從中解脫的。
【第70句】: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貴有志,學貴有恒。人靠衣裝,佛靠金裝。人離鄉賤,物離鄉貴。人面相似,人心不同。人能體此,終身受益。人怕丟臉,樹怕剝皮。人窮志短,馬瘦毛長。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第71句】: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凈,凈無瑕穢,是為最明。
【第72句】:【佛心禪語】“業”不僅指我們前世所造的業,現今我們正在造。我們只是很愚癡的等待命運,這樣是不行的。我們現在每天身、口、意上都在造作業力、播種子,所以我們當下就要行善。
【第73句】:【禪心佛語】時間都在剎那間秒秒地過去,生命的過程不在于長短,而是讓我們的生命活著更有利益人類,社會的價值,應該要把自我的人生生命活出更多的精彩。才算今生的人生不狂此行。晚安。
【第74句】:人命危脆,朝夕有變,無常宿對,卒至無期。《法句譬喻經》卷一日夜常遷流,壽亦隨損減,人命漸消亡,猶如小河水。《雜阿含經》卷三十九,第1084經
【第75句】:【抱樸守拙】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抱樸,就是保守本真,老子的意思是要求人們保持和堅守純真樸實、憨厚的本性。不為財、色、權、地位等私欲所誘惑,始終保持淡泊寧靜的心境。
【第76句】:【禪語人生】我們往往認為:“某某人侮辱我、某某人傷害我。”把那些外在的人或眾生視為了敵人,這是錯誤的。什么是真正的敵人?就是煩惱、習氣。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開悟。
【第77句】:【禪心佛語】禪在哪里?禪不在書本上,禪不在禪堂里,禪不在深山古寺里,禪就在我們每個人舉心動念的當下。
【第78句】:瑣瑣含生,營營來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紛紛狂鬧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蕩,競何所之?夢中復夢,長夜冥冥,執虛為實,曾無覺日。不有出世之大覺大圣,其孰與而覺之歟!(仁潮禪師)
【第79句】:學佛無非是學做人,所謂“善知識”,就是在做人方面做得很好的人。跟“善知識”學做人,把人做好了,距佛也就不遠了。
【第80句】:人生,不過一杯茶,滿也好,少也好,爭個什么!濃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緩也好,那又如何?暖也好,冷也好,相視一笑。因為看輕,所以快樂;因為看淡,所以幸福。世間很多事情,我們都做不了主,一切隨緣。
【第81句】:佛教的出發點就在于慈悲,慈悲是最好的武器。故事中的盲人是慈悲的,他告訴我們:對別人慈悲,事實上就是對自己慈悲。
【第82句】:【禪心佛語】狼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要加強橫向聯系,官場上要多結交像狽這樣的鐵哥兒們。
【第83句】:【隨緣消舊業】做任何事,不要受一點小挫折即意志盡失。云:「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只要大家提起佛弟子的勇猛信心,該來的業障都能歡喜接受,則能隨緣消舊業。報受盡,業障亦會隨時間而消失。
【第84句】:凡事不必太在意,一切隨緣隨心,緣深多聚聚,緣淺隨它去。凡事看淡點看開些,順其自然,無意于得,就無所謂失。人生,看輕看淡多少,痛苦就遠離你多少。
【第85句】:的確,很多的“小善”能使人受益匪淺,相反,許多的“小惡”卻使人失去很多。有些人之所以會成為無惡不作的強盜,或許只是因為兒時的一絲貪念、一些小偷小摸的行為,正是這樣的“小惡”的累積導致了一個個悲劇的發生。
【第86句】:因此生彼,若無此因,便不生彼;因此有彼,若此滅者,彼便滅也。所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無明滅,則行便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中阿含經》卷十一,《頻婆娑羅王迎佛經》
【第87句】:現在你所看到的你,還不是你,那是經過偽裝、包裝、改造、定制的你!你的本身已經快要迷失,你看到的是父母眼中的你,同事眼中的你,時代底下的你,真正的你,被隱藏。
【第88句】:生活的目的遠遠超越了物質,人在內心深處都追求著精神的自由,沒有精神做支撐,人就只是麻木地在人世間行走的軀殼而已。所以在這個世間生活的人,都是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或者內心信仰,金錢遠遠支撐不了世人的生活。
【第89句】:【禪心佛語】而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里,他們也漸漸發現了自己的不平凡之處:這么難,我都沒有放棄;這么難,我都沒有被打敗;這么難,我不也走過來了嗎?他們會因此更喜歡和認同自己,這是災難給予戰勝它的人的禮物。
【第90句】:【禪語人生】我們的生命因為給予而延續,我們的生命因為給予而變得有意義。人的一生象是一堂課,學著生活,收獲給予,感悟給予。
【第91句】:正如小馬過河,要真正知道小河的深度只需自己親自去試試。有些事情,只是想并沒有用,只有親身經歷了,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
【第92句】:順情說好話,耿直惹人嫌。說謊不要錢,講究說得圓。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歲去人頭白,秋來樹葉黃。損人不利己,騙人騙自己。他急我不急,人閑心不閑。他有關門計,我有攀墻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第93句】:【禪心佛語】生活有點奇怪,你痛苦,生活也在;你快樂,生活也在;你失落,生活也在;你哭天搶地,生活還在;你默默無言,生活依舊還是生活。生活如何是生活,你自己去問生活,問不明白,你自己還得活,就算我們什么也沒說。
【第94句】:可意不生欲,不可不憎惡,。平等舍苦樂,不滅者令滅。~…覺悟彼諸惡,安住離欲心,善攝此六根,六境觸不動,摧伏眾魔怨,度生死彼岸。《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60經
【第95句】:【禪心佛語】覺悟人生是智慧解脫,奉獻人生是慈悲關懷。二者的融合無間就是菩薩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覺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獻人生。
【第96句】:為他人活與為自己活,哪一種更快樂?為少數人活與為所有人活,哪一種更快樂?有院墻籬笆與無院墻籬笆,哪一個空間更大?索取與奉獻,哪一個更有價值?
【第97句】:【禪心佛語】對于“至善”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儒家要成圣成賢,佛教認為成佛是至善,道家則覺得要虛靜無為、返璞歸真。
【第98句】:人生即是一出折子戲,“生”是上場,“死”是謝幕。在舞臺那段時間,只是在演戲。這戲里,有苦情戲、有歡喜戲。無論怎樣,我們只做好演員便罷。切勿入戲太深。
【第99句】:一切世間貪性清凈、瞋性清凈故,一切世間垢性清凈,罪性清凈。。一切世間法性清凈、眾生性清凈故,一切世間智性清凈。《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上一篇:青樹林早安文案【727】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