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以和氣迎人,則乖滲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氛消。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
【第2句】:【禪心佛語】沒有信念做不成事、沒有信仰做不久事。執行力是提升素質和能力的證明、也是修證的結果。
【第3句】:【禪語人生】心煩時告訴自己:【第1句】:算了吧。【第2句】:沒關系。【第3句】:會過去的。人活一世,笑就要大聲的笑,哭就要盡情的哭,讓快樂常在,讓悲傷遠離.人生四然: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
【第4句】:【佛家禪語】清凈:水的本質是清凈,人的本質也是清凈的。猶如我們的清凈心,煩惱污垢的沙石本來就未曾污染過水的本身。
【第5句】:性相二門,是自心之體用。。性窮相表,相達性源。須知體用相成,性相互顯。(五代)延壽《宗鏡錄》卷一,序
【第6句】:娑婆世界,是一大冶洪爐。能受得烹煉,則非世界中人矣。不能受得烹煉,則烹煉之大冶洪爐,反為毒器,為苦具。(民國)印光《印光大師文鈔增廣·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第7句】:【唯美雅句】淺秋,微涼。盈一抹情懷于紅塵一隅,看一朵小花在無風處暗自妖嬈。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第8句】:一位朋友的處世三原則:1.我不害人,信守最起碼的道德底線;2.不被人害,堅持必要的防護原則;3.萬一被害,就從上面兩條找原因。
【第9句】:但是,熱紅的軟鐵若沒有繼續錘煉,只要稍離爐火還是會冷卻,回復成本來的廢鐵,一點雜質都沒有除掉。
【第10句】: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悟然。
【第11句】:【禪語人生】我們生活中應能經常與空相應,了知緣起必然是空性的,而因為是空性,所以才能隨緣而起。
【第12句】:每個人就象是一個紙杯,知識、涵養像杯里的水。別人不會看到你杯子里的水,別人看到的只是溢出的那一點點。當你內涵溢出的時候,自然會被發現。
【第13句】:山盟海誓是一種經常讓高山和海洋領受尷尬的重量級承諾。不要同一個傻瓜爭辯,否則別人會搞不清到底誰是傻瓜。
【第14句】:【禪語人生】一個人沒有業障,身心愉快,走到那里都平安無事,業障來了,你走到那里它就跟到那里,障礙重重。
【第15句】:【禪語人生】諸佛法身,湛然不動猶如虛空,如虛空故,所以遍滿一切,以便滿故,所以空即無量,無量即空。
【第16句】:人生是苦的(空虛),充滿煩惱,但如果放下執著,苦當下就是空,煩惱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脫,是謂現證涅槃。——明海
【第17句】:【心靈禪語】用一種隨緣的心態,去面對這生活里的得失高低,去經過那些無奈和寂寥,生命的真實也就在這平凡平淡之中,儼然也是生命的生機,見識寬處看,浮云遠處散,一雙如意眼,人間皆圓滿。
【第18句】:【禪心佛語】人生需要有三看:一是要看得遠。人若無遠慮,必會有近憂。二是要看得淡。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三是要看得透。只有完善了自我,才能會超越自我。
【第19句】:晝夜勤行利他事,利己內心無我相,如母愛子常衛護,寒暑雖苦心無倦。《佛母寶德藏般若經》
【第20句】:心如鏡。雖外在景物不斷轉變,鏡面卻不會轉動,此E口境轉而心不轉。心隨鏡轉,動轉不息,則人我是非皆成昏擾,不能自己。
【第21句】:【禪心佛語】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第22句】:善待他人需要一顆愛心。向別人奉獻自己的關愛,不圖任何回報,本身也可以成為幸福。你善待別人,別人也會善待你。它的高尚性會使人產生從來沒有的滿足感和輕松感,因而能夠為自己帶來幸福的體驗。
【第23句】:諸煩惱藏覆如來性,性不明凈,若離一切煩惱云覆,如來之性凈如滿月。《大法鼓經》卷下
【第24句】:【禪心佛語】人們常常會用官銜和才能來衡量男人的品級,用相貌和氣質品評女人的品級,卻很少有人去思量心靈的品級。心靈是有品級的。而它的品級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敗。
【第25句】:若人壽百歲,懈怠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進。《法句經》卷上,述千品不顧身命,唯愿勤修一切智道。《華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第26句】:【佛心禪語】鞭子能留下傷痕,口舌能造成創傷。自古死于誹謗者,比死于刀劍者多得多。
【第27句】:【禪心佛語】誠正是指潔白、清凈、光明,而且能帶給我們安祥,也就是一種心地的光明。
【第28句】:【禪語人生】學佛的人最忌有執著。未學佛之前,還沒有這么多執著;學佛之后,執著反而更多。其實萬事萬物都在說法。你若明白了,便恍然貫通;若不明白,便愈執愈深,愈執愈迷了。
【第29句】: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凈,湛然圓滿,凡圣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石頭希遷禪師》
【第30句】:【禪心佛語】佛家的“三皈”就是性、心、身。性存天理就是皈依佛;心存道理就是皈依法;身盡情理就是皈依僧。
【第31句】:【佛系禪語】人最大的魅力,是有一顆平和的心;懷揣一顆平和的心,得失了無憂,來去都隨緣。一個灑脫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優雅的人。容貌乃天成,浮華在身外,內心清寧靜謐,才是永恒的美。
【第32句】:【佛心禪語】別人的嘴我們無法去控制,但我們可以抱一顆淡然的心去看一切紛擾。心靜才能聽到萬物的聲音,心清才能看到萬物的本質。
【第33句】: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人人有好唱的曲,家家有難念的經。人生結交在終始,莫為升沉中路分。人生知足何時足,到老偷閑且是閑。
【第34句】:【禪心佛語】當我們拿花送給別人的時候,首先聞到花香的是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拋向別人的時候,首先弄臟的也是自己的手。
【第35句】:【禪心佛語】看一個人的能力大小,要看他經常修善做得好不好,才能知道他的能力會有多大。
【第36句】:【佛心禪語】不要執著你所得到的東西,包括心地上用功的收獲。一切都順其自然,讓心地像一面鏡子一樣,好的來了顯現,壞的來了也顯現,顯現完了不留一物,干干凈凈。
【第37句】:【禪語人生】哲人無憂,智者常樂,并不是因為所愛的一切他們都擁有了,而是所擁有的一切他們都愛。
【第38句】:【禪心佛語】念戒:不壞、不缺、不污、不雜戒,不他取戒、善護戒,明者稱譽戒,智者不厭戒。
【第39句】:【圣經文案】370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應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
【第40句】: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處,讓散亂的心集中在一點上。“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心能夠在一點上,妄想就少了。
【第41句】:【禪語人生】一念善正,則小我轉大我,人間亦凈土,一念惡邪,則大我變小我,人間成地獄。
【第42句】:【佛心禪語】當我們愉快時,愉快的原因,并不意味著放棄了世間的鎖事,而是對它的看破與放下;當我們煩惱時,煩惱的原因,并不意味著現象對我們的干擾,而是對它的分別與執著。
【第43句】:世間種種法,一切唯有名,但想所安立,離名無別義。世間眾色法,但相無有余,唯依相立名,是名無實事。《大乘密嚴經》卷下,阿賴耶識微密品
【第44句】:【禪心佛語】佛說: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第45句】:有善方便,隨順眾生說有二諦。。如出世之人所知者,名第一義諦;世人知者,名為世諦。。有名無實者,即是世諦;有名有實者,是第一義諦。《大般涅槃經》卷十三,圣行品
【第46句】:【禪心佛語】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第47句】:【圣經文案】108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12:14)
【第48句】:這世上唯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二是我們心中高貴的信仰。信仰與夢想一樣,是人生旅途的一盞明燈,只要它還亮著,人生就有憧憬和希望。
【第49句】:一直希望,過清新的生活,愛清水樣的人,做清心的自己。從每一天開始,對人微笑,對花微笑,對書微笑,也對自己微笑。如此,柳蔭堤畔閑行,花塢樽前微笑,都是自在美好。
【第50句】:我是倉央嘉錯轉世的情種。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念一清凈,一笑一塵緣。禪音清凈,掠過了砰然的心腔,慈悲懷,恩仇泯,浮沉浣,一任天涯長。紅塵千里鑄癡心,誰與佛龕付倉央,換了時光。
【第51句】:我們只是擁有錢財,福報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具有善用錢財的智慧,否則錢財并沒有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幸福。
【第52句】:人在面對生活中的難題時產生的壓力會激發出巨大的潛能。那些主動迎接挑戰,經常接受磨煉的人,才能頂住困難,并激發出自身的潛能,從而走出逆境,創造出嶄新的天地。
【第53句】:【禪心佛語】生命不是用年、月、日來衡量的,生命只在一呼一吸間,這個簡單的動作承載著生命的重量。
【第54句】:本無許多事,做來做去,便有許多事,如今卻從許多事中,減來減去,要到無許多事處。——《宏智禪師廣錄》
【第55句】:【禪語人生】知道了每一段經歷過的坎坷路徑都有它最真誠跋涉的理由;知道了每一個走上去的前途都有它最真實選擇的方向。那么,請將我置身其中,盡情領略生命真實的精彩,創造生命真實的奇跡。
【第56句】:【佛心禪語】不懂得何為空,更不必妄談空。空,不是要空去外在,而是要空去我們內心的執著、妄想,這也不是想空就能空的。初學者先當從有為法入手,勤修皈依、斷惡修善,樹立正知見。
【第57句】:【禪心佛語】你本身有罪業,先把罪業逼出來。有時候我們做了一個善法,它不是先表現善法,它先進入阿賴耶識,先把惡法逼出來,就是你本來有三惡道的果報…重報輕受。
【第58句】:【佛心禪語】做人三原色:按本色做人,按角色辦事,按特色定位。按本色做人就是要以誠為本,以德為根;按角色辦事就是要愛崗敬業,全心服務;按特色定位就是要開拓進取,爭創一流。
【第59句】:人生苦短,用心生活。做人須知理、知趣、知足。知理,是懂得做人道理,把握做人的本分;知趣,是處事把握分寸,能張弛有度;知足,即不為物欲俘虜,滿足以無為有!
【第60句】:【禪心佛語】苦極生志,樂極生意,真了就是佛,假了就是魔。有病就是地獄,貪心就是苦海。
【第61句】:【禪心佛語】那么,該如何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呢?首先是要懂得如何判斷什么是好念頭,什么是壞念頭。
【第62句】:總之,大家應該時時折服我慢心,對人心存敬重與信任。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尊重師長、友愛兄弟姊妹;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對朋友溫和禮讓。
【第63句】: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放債圖利,吃酒圖醉。英雄無歲,江湖無輩。人心似鐵,官法如爐,善化不足,惡化有余。人要忠心,火要空心。矮子淘井,越淘越深。
【第64句】:諸智慧者,于無文字假說文字,然不著文字,法性無礙,是故智者不礙文字。《大寶積經》卷一百,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第65句】: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乃至名號亦難得值。何以故?彼與一切有情如大父母,一切恐怖有情施之無畏,開導一切有情,為大善友。《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卷三
【第66句】:修學佛法,就是要學得何時何地都能定靜,自我訓練“攝諸散亂心”。心若不專,則意不能定;意若不定,則慧不能生,以致愚癡暗昧,自生障礙。
【第67句】:【禪語人生】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通過窗子能看見世界的明亮,使用鏡子能看見自己的污點。
【第68句】:【禪心佛語】如果事情無法改變,那就改變自己;如果無法說服他人,那就想法說服自己。
【第69句】:學云:“未審和尚還修行也無?”師云:“著衣吃飯’。學云:“著衣吃飯尋常事,未審修行也無?”師云:“你且道,我每日做什么?”——《趙州真際禪師文案》
【第70句】:【禪語人生】因為眾生從無始以來,不斷地造業,業力也就沒完沒了地推動著有情去招感生死果報。所以,只要有業力,就有生死。
【第71句】:了知自身,觀心數法,若有喜相、愁相、瞋相、軟相、堅相,知已能除,猶如金師善知冷熱,不令失所。樂甘露味,雖處世法,身心不動,猶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優婆塞戒經》卷七.禪波羅蜜品
【第72句】:【禪心佛語】從因果來講,每一個人從過去很多世以來,在人與人之間都是有恩也有怨的,沒有恩、沒有怨的話,不容易在一起結成夫妻,只有恩而沒有怨的夫妻并不多。
【第73句】:【佛家經典禪語靜心】再出名的哲學家、再迷人的藝術家、再顯赫的政治家,都無法抗拒輪回的痛苦。只有通達了生命的真相,人活著才能找到方向。而這一扇大門,佛教可以為你開啟。
【第74句】:【佛語摘抄精選】一切造善惡,皆從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為本。(《宗鏡錄》卷九十四)
【第75句】:【禪心佛語】人生這條路,走著走著就不知所向,你以為的和你的身邊都以為的目的地,卻陡然急轉直下,甚至與構想的完全不著邊際,可是這就是人生,誰也不能確定的明天的明天。
【第76句】:【禪語人生】修行,治學、做人必須真真實實,扎扎實實,老老實實,理行并入,來不得半點虛假,光知修學佛法能了脫生死,你修證不到也是空枉。修法,治學、做人三位一體,最終還是落在真實。
【第77句】:【禪心佛語】佛是什么?就是覺性。覺悟以后,你就是佛。覺性在哪里?就在我們心中。
【第78句】:知足長樂,不知足常怨才華橫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達到目的,很快就獲得了世俗的滿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沒有止境,又永遠不容易尋得內在的圓滿,才華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第79句】:【佛心禪語】不要抱怨生命中的每一天,美好的日子帶給你快樂,倒霉的日子帶給你經驗,最糟糕的日子帶給你教訓。
【第80句】:所有成佛功德法,悉以回施諸群生。愿令一切皆清凈,到佛莊嚴之彼岸。《華嚴經》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第81句】:行念佛者,如大力士,拋心王枷鎖,到慧彼岸。。行是定者,住過去佛實際海中。《觀佛三昧海經》卷九
【第82句】:【禪語人生】有人身體殘缺,有人一路跌跌撞撞,最終他們仍然會有屬于自己的天空。這個世界原本就會有屬于每一個人站立的位置,只要不放棄自己,就有機會發現什么地方適合自己站立。
【第83句】:【禪語人生】一種和氣,一片寧靜,一點無為,一身擔當,一段故事,一生淡泊。爭而不爭,得而無得。無住清涼,是則佛心。
【第84句】:多在意修身養性,保持淡泊人生、知足常樂的心態,才能使自己體會出無窮無盡的樂趣,達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第85句】:既然誓愿成佛,上求下化,就必須先充足大愛的精神,莫將心神只消磨在食衣住行上,更不可在人我是非、愛恨好惡中斤斤計較。
【第86句】:種花須知百花異,育人要懂百人心。種田不勤收獲少,養兒不教禍害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豬圈豈生千里馬,花盆難養萬年松。
【第87句】:算命、卜卦,看風水、地理,是屬于占相吉兇;學佛者不應學這些顯異惑眾、談論鬼神迷信的邪理,而把真正做人的道理都抹煞掉。應抱持歡喜心謹守本分,用心于待人接物的道理。
【第88句】:內樂、涅槃樂,是樂不從五塵生。譬如石泉,水自中出,不從外來。心樂亦如是。(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八
【第89句】:人是從挫折當中去奮進,從懷念中向往未來,從疾病當中恢復健康,從無知當中變得文明,從極度苦惱當中勇敢救贖。
【第90句】:【佛心禪語】不愿說理是固執,不會說理是愚者,不敢說理是奴隸,不肯說理是無知。心懷善念,日日是好日;里鄰和睦,處處是凈土。
【第91句】:【禪心佛語】人生最美好的一項補償,就是凡事誠心誠意的幫助他人,最終自己也一定會有所收獲。可見,幫助別人一次的結果是獲得讓自己受益一生的無形財富,這是一種最大的成功。
【第92句】:【以眾人為重】學佛要注重道與理,關心人及事。以眾人為重,不計個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練,以毅力、勇氣突破障礙,才是真正學佛的精神。
【第93句】:【禪心佛語】人的苦都在性子中呢。不服人是陰木,好爭理是陰火,好怨人是陰土,好分辯是陰金,好煩人是陰水。
【第94句】:有所求的愛,是無法永久存在的。能夠永久存在的,就是那份無形、無染而無求的愛。——證嚴法師
【第95句】:一般人由于面對的是事業、領導、管理。等,缺少能夠讓人培養慈悲的環境,所以容易心浮氣躁,多瞋易怒。
【第96句】:人生一世,如駒過隙。人無剛骨,安身不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心似鐵,官法如爐。人在病中,百念俱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仁能善斷,清能有容。日久生變,夜長夢多。日勤三省,夜惕四知。
【第97句】:【喪己于物,失性于俗】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位子·刻意》)☆為追求物欲而喪失自我,為趨就流俗而失掉本性,就叫做本末倒置之人。
【第98句】:【禪語人生】一年容易又春風,在這新年的開始,向佛陀祈愿:愿眷屬和諧,家庭美滿;愿掃除習氣,增加修養;愿修行進步,增加慧解;愿佛教興隆,眾生普度;愿世界和平,普天同慶。
【第99句】:痛苦永遠由內而生人生雖苦,卻也充滿樂,如何看待它們,從哪個角度看待,是可以選擇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